新安
地处中国西部边陲,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是连通欧亚大陆桥的咽喉要地。它东接中国内陆省市,西承中亚五国,是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节点。历史上的霍尔果斯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环境,一直是草原民族和中央政权交替争夺的重点地区。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片区域内曾经出现过一座被称为“苹果城”的国际大都市,却终因战争硝烟而湮没在茫茫黄土之下,它就是阿力麻里。
阿力麻里是突厥语,意为盛产苹果的地方。其中阿力麻是“林檎”的意思,苹果,古谓之“柰”,又称为林檎、来擒等;里是“有”的意思。关于“苹果城”名字的由来,在中国多部史籍中均有记载。金元时期的名臣耶律楚材在其《西游录》中说:“过瀚海千余里,有不剌城。不剌南有阴山,东西千里,南北二百里。山顶有池,周围七八十里。池南地皆林檎,树阴蓊郁,不露日色。出阴山,有阿里马城。西人目‘林檎曰‘阿里马,附郭皆林檎园,故以名。”
元初,全真教长春真人丘处机西行拜会成吉思汗,其弟子李志常撰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载沿途风情,并述说了“苹果城”的由来:“次及一程,九月二十七日至阿里马城,铺速满国王暨蒙古塔剌忽只领诸部人来迎,宿于西果园。土人呼果为阿里马,盖多果实,以是名其城。”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阿力麻里城就是因为盛产苹果而被称为“苹果城”。
阿力麻里城的发展,既与丝路北道紧密相连,也与西域政权的不断更迭密切相关。阿力麻里经历了葛逻禄汗国、喀拉汗王朝、西辽王朝和察合台汗国等多个王朝的统治,并持续成为葛逻禄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王城所在。到察合台汗国时期,先后经过海都之乱、帖木儿大军征伐等重大战乱,阿力麻里城遭到巨大破坏,渐趋衰败。随着察合台汗国后期的不断迁都,阿力麻里城最终湮没在历史的烽烟中。
阿力麻里城的建立,与草原民族葛逻禄人有着密切关系。葛逻禄是6—13世纪活动在中亚的游牧部落,他们说突厥语,早期在今天新疆阿尔泰山南部的草原地带游牧,后迁徙至伊犁河谷地区,并建立了葛逻禄汗国。在汗国建立的前后,阿力麻里城就已经出现了。20世纪30年代,在今塔吉克斯坦境内慕格山出土的一份8世纪初粟特文书中,已经记载有阿力麻里的名字。
唐宋时期,回鹘、契丹等民族对西域竞相展开争夺,相继出现了喀拉汗王朝和西辽王朝,而占据阿力麻里城的葛逻禄人也先后依附于这些王朝。这一时期,由于两大王朝军力强盛,在实施军事扩张的同时,统治相对稳固,阿力麻里城迎来了快速发展,并成为中亚的一座名城。西辽末年,一位名叫斡匝儿的葛逻禄人,聚集一批强盗响马,武装占领了阿力麻里城及邻近地区,并在此称汗。成吉思汗崛起后,为了对抗西辽的屈出律,斡匝儿向成吉思汗臣服,备受恩宠,还娶了术赤的女儿为妻。当他在猎场打猎时,被宿敌屈出律的士兵擒获并斩杀,此后成吉思汗命他的儿子昔格纳黑的斤继续统治阿力麻里。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分封了四大汗国,其中二子察合台分封了察合台汗国,史书记载其封地“从畏兀儿地起,至撒麻耳干和不花剌止”,大致包括今天的塔尔巴哈台山西南、阿拉湖以西、七河流域南部直至河中的广大地区。察合台将自己的大帐设在阿力麻里的虎牙思。多桑在《蒙古史》中记载:“察合台常驻夏于阿力麻里之地,地在阔克诸高山及忽惕山之附近。”阿力麻里由此成为察合台汗国的王城,城市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成吉思汗去世后,大蒙古国历经窝阔台汗、贵由汗和蒙哥汗的统治。蒙哥汗去世后,忽必烈称帝,引发了蒙古贵族之间的汗位争夺战,阿里不哥、海都等先后在西域地区掀起叛乱,最终忽必烈平定叛乱,察合台后王向元中央投降,配合元廷击溃了窝阔台系的势力,窝阔台汗国在争斗中失败并灭亡。察合台的后裔笃哇兼并了窝阔台的封地和畏兀儿地区,他仍将王城设在阿力麻里。到了答儿麻失里汗统治时期,蒙古贵族起兵反叛,汗国陷入动荡之中,最终答兒麻失里汗被杀,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元至正八年(1348年),察合台的后裔、笃哇年仅18岁的孙子吐虎鲁克·铁木尔登上东察合台汗国的汗位,他征服了西察合台汗国,重新统一了察合台汗国。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快速扩张,吐虎鲁克·铁木尔汗为统治需要,在阿力麻里皈依了伊斯兰教,并一声令下,命令其属下的16万蒙古人集体改信伊斯兰教。吐虎鲁克·铁木尔汗去世后,人们在阿力麻里城郊为他建起了伊斯兰风格的麻扎,至今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扎依旧耸立,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吐虎鲁克·铁木尔汗去世后,他的儿子黑的儿火者继位,与此同时,帖木儿帝国的开创者帖木儿的势力开始崛起,黑的儿火者与帖木儿展开了中亚霸权的争夺,最终黑的儿火者战败,帖木儿的大军攻占了阿力麻里,察合台汗国也被迫迁都至吐鲁番。明永乐三年(1405年),帖木儿病死,黑的儿火者之子沙米查干乘机夺回阿力麻里城。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朱棣派陈诚出使帖木儿帝国,他曾途经察合台汗国(史籍称别失八里)。后来,陈诚在《西域番国志》一书中记载:“其封域之内,惟鲁陈、火州、吐尔番、哈石哈、阿力麻里数处,略有城邑民居、田园巷陌,其他处所,虽有荒城故址,败壁颓垣,悉皆荒秽。”可见,此时的察合台汗国势力范围已经大大缩减,阿力麻里也仅是“略有城邑民居、田园巷陌”,不复昔日的繁华景象。此后,阿力麻里城逐渐荒废,据成书于1541—1542年的《拉失德史》记载:“另一座著名的城镇是阿力麻里,这个地名是现代人所知道的。那里有秃黑鲁帖木儿汗的陵墓和该城繁荣的其他遗迹。”由此可知,此时的阿力麻里已经完全废弃并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阿力麻里城作为当时西域乃至中亚的著名城市之一,是当时丝路北道的国际大都市,被誉为“中亚乐园”,欧洲人称其为“中央帝国之城”。
关于阿力麻里城美丽繁荣的景象,在史籍中有着详细记载。波斯史学家志费尼曾3次到过阿力麻里城。他在著作《世界征服者史》中描绘了阿力麻里城的美丽景象:“春天,阿力麻里城到处弥漫着苹果花淡淡的芳香,蜜蜂、蝴蝶在花丛间飞舞,家家户户制作苹果酱,蒙古贵族们在自家的花园内品尝着波斯面包蘸果酱或蜂蜜。当春风送来伊犁原野上阵阵苹果花的清香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唱‘哦,阿力麻里。”而对于当时阿力麻里的影响力,志费尼记述道:“合罕(指窝阔台汗)死后,察合台的宫阙成了全人类的核心,人们从远近跋涉去朝拜他。”同时,志费尼还记载:“春秋两季,他(察合台汗)在阿力麻里和忽牙思驻跸,此地在那些季节中好像伊剌木园。”伊剌木或伊銮是伊斯兰教传说中的天国花园,这可能就是阿力麻里“中亚乐园”美誉的由来。
阿力麻里城当时的城市状况,在史籍中也有较为清晰的记载。耶律楚材在《西游录》中说,阿力麻里城“附庸城邑八九;多蒲萄、梨果;播种五谷,一如中原;又西有大河,曰亦列”。《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则记载:“其地出帛,目曰秃鲁麻,俗所谓种羊毛织成者。时得七束为御寒衣,其毛类中国柳花鲜洁细软,可为线为绳,为帛为绵。农者亦决渠灌田,土人惟以瓶取水,戴而归。及见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1259年,元宪宗蒙哥汗派常德前往波斯觐见旭烈兀。常德返回后将沿途见闻口述,由刘郁整理成《西使记》一书,其中就有对他经过阿力麻里城时所见景象的描写:“又西南行,过勃罗城(即博乐城)……西南行二十里,有关曰铁木儿忏察,守关者皆汉民,关径崎岖似栈道。出关至阿力麻里城,市井皆流水交贯,有诸果,惟瓜、葡萄、石榴最佳。回纥与汉民杂居,其俗渐染,颇似中国。又南有赤木儿城,居民多并、汾人。”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阿力麻里城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城市群,包括了周边的八九处附庸城邑,城内是多民族和平杂居,尤以汉人和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为多,城内市井流水潺潺,物产丰富,水果颇丰,数百年间一直是伊犁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阿力麻里城的繁荣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发展,作为丝路上重要的交通节点,阿力麻里一直是沟通中西贸易的枢纽,商贸不断,往来不绝。1333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途经中亚花剌子模,遇到一支来自伊拉克尔巴拉前往中国的商队,商队走的路线就经过阿力麻里。14世纪前期,意大利商人裴哥罗梯记录了从金帐汗国到中国的经商路线:“如果只是为了到中国去,从小萨莱可以取捷径,向北行50天到讹答剌,从那里用驴子驮运货物走45天可以到阿力麻里,再騎驴行70天到甘州,由甘州可以去内地的各大都市。”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九月,意大利人马黎诺里抵达阿力麻里城,他在《马黎诺里游记》中说:“月祖伯汗(即钦察汗国汗 王)待吾等颇优,赐给衣食。在其廷过冬乃行,行时,复赏赐甚厚,并给驿马及旅费,俾得至中央帝国(察合台汗国)都城阿力麻里。在阿力麻里停留良久。”中西交通和中转枢纽的地位,推动了阿力麻里的进一步繁荣。
16世纪,随着察合台汗国的衰落,阿力麻里逐渐荒废并消失。数百年烽烟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人们又开始寻访这座失落的城市。
为更好地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局联合邀请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对阿力麻里故城的遗址区域进行科技勘探,重新寻找这座失落的城市。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采用最先进的科技考古勘探理念和手法,与传统勘探方法相结合,利用航空遥感等技术手段,对阿力麻里遗址区域进行了多光谱遥感探测。
经过不断地探寻和分析,对遗址区域进行密度、湿度、温度和磁性的探测,再利用传统勘探手段,渐渐探明了遗址的布局与规模,最终确定阿力麻里核心遗址区面积为30平方千米左右,分为山上和山下两座城。山上城内有道路和多座方形夯土城墙遗址,山下城内有里坊、街道和成排的房屋建筑遗址。消失数百年的阿力麻里城得以重现,为未来对其进行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