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斌 曾昌万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创新的舞台,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努力营造自然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学会创新。
关键词:自行探究;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3-0004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学习中,教师有时应当故意“稚化”自己,把自己“退化”为一个初学者,想初学者所思,像初学者一样在经历错误中进行学习。教师将自己退到初学的状态来思考学习的过程,走近学生,了解并理解学生。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所以,平等、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土壤和阳光,教师要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极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这里没有教师威严的面孔,没有答错题被教师斥责的忧虑,更不会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二、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自行探究的方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使用的教科书,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有了方向,创新意识才能产生。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索,引导学生一起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创新精神。
四、大胆想象,培养创新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说:“每一种假设都是想象力发挥作用的产物。”在数学教学中想象至关重要,因为数学的结论是抽象的,但数学课不是抽象的,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例如,教材中的“看图列式”,在教学中笔者关键是让学生想象画的是什么事情,再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列出算式。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題目,学生可以列出许多不同的算式,做得对不对,就只看学生对画面的想象是否合理,有时候学生的想象往往出乎你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创造,我们要保护这份热情,激发这份热情,让数学课成为创造的课堂。
五、合作交流相互启发,共享创新成果
一项发明创造,往往不可能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获得成功,都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同时,通过众人合作,发挥群体智慧,可加快创造发明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组织教学时,可采用小组研讨为主,辅以全体研讨和讲解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机会,使学生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增强整体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交流中,理清知识的结构,激活思维,实现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目的,也使不同的人在数学课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在小组研讨中,可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反馈,形成多向信息交流,但并非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要使讨论过程取得实效,教师就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并把握时机,合理调控学生的情绪和讨论进程,适时提示、点拨、答疑,诱发创新灵感。经常进行这样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训练,能使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突破习惯的思维方法,不局限于一种途径,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发散式”地从不同角度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各种解答。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对各种解法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作出最佳选择。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开拓性和择优性。
实践证明,自然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情绪和畏惧的心理,使他们敢想、敢说、敢问,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学生的创新火花得以迸发。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创新的舞台,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基础,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学会创新。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渡江镇中心小学34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