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治平,程细高
(1.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骨科,江西 330004;2.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江西 330000)
跟骨位于足跟部,其解剖复杂,位置表浅,常因直接暴力直接作用于足跟部造成粉碎性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1,2]。 基于跟骨其解剖及表面软组织的特性,临床上其治疗方案不一,个体化治疗特色鲜明,治疗方案尚无统一标准[3,4,5]。传统的足部外侧充分切开钢板内固定术存在着创伤大、 术后畸形愈合率高及切口坏死率高等缺点, 目前微创手术治疗跟骨骨折愈来愈被大众所接受[6],其中经皮微创撬拨复位空心钉固定术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等优势, 已经成为一种跟骨骨折新型微创术式[7]。 笔者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经皮空心钉与经跗骨窦钢板内固定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 年10 月至2016年7 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60 例跟骨骨折病例,根据采用术式不同分为经皮组与切开组, 分别为35例、25 例。 纳入标准: 伤后 14d 内的跟骨骨折SandersII-IV 型单足骨折;随访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骨肿瘤及无法耐受手术者。
经皮组:男 26 例,女 9 例,SandersII 型 20 例,III 型 9 例,Ⅳ型 6 例,年龄 13-50(39.8±6.7)岁,数体重指为(22.4±1.4)kg/m2;均为新近骨折且骨折为闭合性。 切开组:男 17 例,女 8 例,SandersⅡ型 9例,Ⅲ型 9 例,Ⅳ型 7 例,年龄 15-56(40.6±7.2)岁,体重指数为(22.2±1.8)kg/m2,均为新近骨折且骨折为闭合性。 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入院后患肢予石膏制动,冰敷,抬高患者。 根据情况予冰敷、消肿、镇痛等对症处理,若出现较大的张力性水泡, 无菌注射器抽出渗出液,碘伏消毒,定期换药,待皮肤干燥和肿胀消退后择期手术。
1.2.2 麻醉及体位 均行椎管内麻醉,健侧卧位;常规驱血止血,消毒铺巾。
1.2.3 手术方法 经皮组:患膝屈曲90°,采用直径3.5 mm 带螺纹克氏针与水平面呈30°-45°方向于跟骨结节上及跟腱旁外侧植入,固定骨折块,针尖植入深度为2-3 cm,确保位于塌陷关节面底部;透视确定进针点、进针角度及位置无误后方可进行撬拨,助手拖住患肢膝部,术者一手放置足背跖屈,另一手握住克氏针尾部向下用力,利用跟骨结节的杠杆作用撬起塌陷的骨块。 复位满意后,在跟骨结节处置入2 或3 枚直径7.3 mm 空心钉, 支撑起塌陷的关节面, 注意两两空心钉头部是否出现挤压,以避免出现医源性骨折,再次透视跟骨侧轴位,确保空心钉位置和骨折复位满意,冲洗切口,逐层缝合,无菌敷料包扎。
切开组:采用经跗骨窦切口,逐层切开。 显露满意后, 视情况予克氏针撬拨骨折块或行人工骨植骨支撑,透视观察跟骨复位满意后,经皮插入接骨板,经皮置入螺钉。 术毕透视跟骨侧轴位,确保骨折复位满意及内固定物在位,冲洗切口,逐层缝合,无菌敷料包扎。
1.2.4 术后处理 术后予以切口护理, 定期换药复查,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和统计学方法 ⑴一般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⑵影像学指标:跟骨 Bhler 角、Gissane 角、跟骨宽度与高度;⑶末次随访Maryland 评分。 其中影像学跟骨X 线指标分别于术前记录一次、术后1 周及术后3 个月、6 个月及12 个月各复查记录一次。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 定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检验和t 检验,定性数据以构成比或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及术后效果 (Bhler 角、Gissane角)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两组并发症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一般指标比较结果 60 例均获得随访,统计学结果提示两组患者一般指标经皮组优于切开组(见表 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影像学资料比较结果 60 例均获得随访,无退出或者丢失病例,随访时间平均6.5(3-12)月,治疗后1 周、3 个月、6 个月及12 个月均随访一次。图1 和图2 分别是经皮组和切开组的术前和术后(1 周、3 个月、6 个月及 12 个月)影像学资料,术后复查X 线提示骨折复位良好且内固定稳定在位。图1a 术前示骨折块移位明显,涉及关节面,影像学提示 Bhler 角 24.7°、Gissane 角 131.7°。 图 1b 为术后1 周复查X 线, 四枚空心钉均几乎垂直穿过骨折线, 影像学提示 Bhler 角 35.4°、Gissane 角 129.3°,骨折复位效果理想,位置满意。图 1c、1d 分别为术后3 个月和术后12 个月复查X 线片,空心钉内固定稳定且骨折线模糊。 图2a 为切开组术前跟骨骨折X 线片,提示骨折涉及关节面,塌陷严重并且相关骨折块位置及其不稳定,Bhler 角 24.7°和Gissane 角 131.7°。 图 2b 为术后 1 周复查 X 线,骨折较术前明显复位,内固定位置良好,Bhler 角26.3°和 Gissane 角 124.7°,骨折复位效果理想。 图 2c、2d 分别为术后 3 个月、12 个月 X 线片, 内固定物牢靠且骨折线模糊。
图1 患者,女,44 岁,外伤致左足跟部肿痛、活动受限1 天,图a、b、c、d 分别为术前和术后 1 周、术后 6 月、术后 12 月的 X 线。图中黄线夹角代表Bhler 角(术前24.7°,术后35.4°),图中红线夹角为Gissane 角(术前131.7°,术后129.3°)
图2 患者,男,52 岁,外伤致右足跟部肿痛、活动受限 7 小时,图 a、b、c、d 分别为
术前和术后 1 周、术后6 个月、术后 12 个月的X 线。 图中两两黄线夹角代表Bhler 角(术前9.5°,术后 26.4°),图中红线夹角为 Gissane 角(术前122.5°,术后 124.7°)。
表1 跟骨骨折经皮组与切开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
表1 跟骨骨折经皮组与切开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经皮组切开组35 25 tP 44.03±1.39 75.22±0.12-70.37 0.000 22.29±0.14 66.60±0.13-741.84 0.000 7.23±0.11 12.28±0.11-108.11 0.000
2.3 两组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经皮组中有1例伤口感染,经换药后均愈合,而切开组中有9 例伤口感染,5 例经换药后愈合,4 例经皮瓣转移修复后愈合, 结果显示经皮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切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术后跟骨高度及宽度改变情况 两组中Sanders Ⅱ、 Ⅲ型骨折术后的跟骨高度和跟骨宽度统计学无明显差异存在(P>0.05),但切开组SandersⅣ型骨折术后的跟骨高度和跟骨宽度恢复优于经皮组,(P<0.05),见表 3。
2.5 两组术后Bohler 角和Gissane 角改变情况 两组SandersⅡ、Ⅲ型骨折术后的Bhler 角和Gissane角改变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切开组Sanders Ⅳ型患者的Bhler 角与Gissane 角恢复优于经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跟骨骨折往往是巨大暴力导致的创伤, 常累及关节面, 破坏跟骨的解剖结构, 出现持续性疼痛、跟骨内外翻畸形及跟腓撞击,若治疗不当,致残率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较高, 从而对人体的承重和运动功能产生严重影响[8]。 与其他骨科疾病和正常人群相比,其预后结果普遍较差,意味着跟骨骨折愈后可能出现明显的长期功能受限或是残疾[9]。 研究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传统手术治疗方案,具有操作简单、显露充分、复位满意度高及固定可靠等优点,但也存在手术创伤大、术后切口并发症多等缺点[10]。所以把握手术时机和个体化术式选择十分重要[11]。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术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优点,同时能最大程度减少对皮肤软组织的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2]。
表3 跟骨骨折经皮组与切开组复位后跟骨高度及宽度比较(,mm)
表3 跟骨骨折经皮组与切开组复位后跟骨高度及宽度比较(,mm)
分组 Ⅱ型跟骨高度Ⅲ型 Ⅳ型 Ⅱ型跟骨宽度Ⅲ型 Ⅳ型经皮组切开组t P 43.57±0.09 43.56±0.08 0.409 0.687 42.77±0.10 42.82±0.18-0.900 0.379 39.50±0.09 42.29±0.09-75.493 0.000 35.04±0.13 34.97±0.17 0.159 0.278 34.81±0.15 34.88±0.17 0.461 0.305 38.58±0.06 35.16±0.12 0.037 0.000
表4 跟骨骨折经皮组与切开组复位后Bohler 角及Gissane 角比较(,°)
表4 跟骨骨折经皮组与切开组复位后Bohler 角及Gissane 角比较(,°)
分组Bohler 角Ⅲ型 Ⅳ型 Ⅱ型..Ⅱ型Gissane 角Ⅲ型 Ⅳ型经皮组切开组tP 33.53±0.18 33.52±0.11 0.848 0.404 31.82±0.21 31.96±0.14 2.836 0.012 27.65±0.08 32.45±0.10 88.678 0.000 123.92±0.21 124.04±0.21 2.484 0.019 122.96±0.20 123.05±0.03 12.329 0.000 108.64±0.10 113.20±0.05 75.224 0.000
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种术式在治疗Sanders II、Sanders III 及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时,经皮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切开组,且60 例手术中,经皮组(35 例)中的1 例术后发生并发症(2.8%),切开组(25 例)中的 9 例发生术后并发症(36%),经皮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皮组和切开组的Sanders II 和Sanders III 型患者的跟骨高度、跟骨宽度、Bhler 角及Gissane 角均无明显差异。不同的是,SandersⅣ型骨折的治疗结果显示,切开组的跟骨高度、跟骨宽度、Bhler 角及Gissane 角的恢复明显优于经皮组, 而且末次随访时的Maryland 评分结果也更佳, 结果均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的优势是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特别是对于糖尿病、 足部皮肤和软组织条件差的患者而言优势显著, 且患者的接受程度相对更高。 骨折骨性愈合后,取出内固定装置相对切开组更佳微创和便利,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 但对于严重粉碎性跟骨骨折,术中使用经皮撬拨复位骨折满意度有限,无法完成植骨操作, 空心钉对断端骨折块的把持力有限, 术后常需小腿石膏托外固定4-5 周且术后功能康复情况相对切开组不佳。 跗骨窦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中可以有利显露骨折断端, 直视下观察距下关节面的匹配度, 可较精确复位和更好的通过钉板系统固定骨折块。
笔者认为,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和熟练掌握手术技巧的情况下,Sanders Ⅱ、 Ⅲ型跟骨骨折主张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进行手术治疗, 在达到复位满意效果的同时, 可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和减少医疗费用;而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优先考虑跗骨窦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同时需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 以最大可能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