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妇婴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7)
腹股沟疝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病症,患儿的腹股沟区域或者阴囊区域存在可恢复性的包块,手术修补是治疗该病非常理想有效的方法[1]。手术治疗需要配合有效的麻醉方案,以便提升临床手术治疗的价值。对患儿进行麻醉,传统方法一般选择氯氨酮静脉麻醉,但是这种麻醉方案的效果相对来说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实施小儿疝气手术的时间不长,加之小儿自身配合性较差,因此在单纯应用氯胺酮静脉麻醉时,麻醉药量相对较大,使得手术中患儿发生呼吸抑制的概率较高,而且手术以后可能导致患儿恢复时间较长,这些会对整体效果产生影响[2]。目前,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应用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当中开始得到临床的重视,本文基于此主要分析应用超声引导之下进行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当中的效果,并选择我院的92例小儿疝气患儿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文调查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所有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疝气患儿,选择92例患儿按照奇、偶数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平均为46例。观察组当中男患儿22例,女患儿24例;患儿的年龄为1~4岁,平均年龄(2.4±0.5)岁;患儿的体质量为8~30 kg,平均体质量(15.8±2.4)kg;ASA分级为1~2级。对照组中男患儿23例,女患儿23例;患儿年龄为1~4岁,平均年龄(2.3±0.7)岁;患儿体质量8~29 kg,平均体质量为(14.8±3.1)kg;ASA分级为1~2级。手术前对所有患儿进行腹部检查,患儿均无皮肤损坏和感染的情况,没有感染性病症和免疫性病症的状况,也没有出血性疾病和肝肾功能障碍的病症。所有研究对象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检验并认可批准。入组后检验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两组患儿之间无差异(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本文所有患儿均被诊断为小儿疝气,诊断符合疝气标准;②所有患儿存在疝气修补术的指征;③所有患儿完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凝血指标检验以后无麻醉禁忌证;④所有患儿及家属在医师告知下自愿配合完成手术麻醉等[3]。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心功能不全和肝肾功能障碍的患儿;②对本研究所使用麻醉药物过敏或不耐受的患儿;③对小儿疝气手术不耐受的患儿;④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⑤年龄不足6个月的患儿;⑥中途因各种因素无法完成治疗而退组的患儿[4]。
1.3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手术之前需要常规禁食、禁饮,为患儿开放静脉通路,在其进入手术室以后,持续性地为其进行血压、心率等常规指标的监测。通过静脉为患儿注射KLS合剂,包括:100 mg的盐酸氯氨酮(生产企业:浙江九旭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3609)、0.3 mg的东莨宕碱(生产企业:山东潍坊制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8488)、100 mg的盐酸利多卡因(生产企业:山东圣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7021309),共计8 mL,确保0.15 mL/kg。待观察组患儿入睡以后,在超声引导之下对其进行腹横肌平面阻滞,选择超声的探头为7.5 MHz,对患儿的患侧髂脊和12肋之间的腋前线水平侧腹肌进行扫描,以便对患儿的腹横肌平面声像图进行确定,之后进针,突破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以后达到腹膜肌的平面,在回抽没有血液的前提之下,选择0.33%的罗哌卡因注射液(企业名称:广东华润顺峰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325)注入,以1.5 mg/kg为标准。大约再过15 min为患儿进行手术切皮。对照组患儿则不进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患儿在手术当中根据实际情况追加KLS合剂,手术结束后对小儿进行全身麻醉苏醒评分,如果患儿麻醉评分超过4分,则可以离开麻醉苏醒室[5]。
1.4 观察指标 对所有研究对象的麻醉优良率进行评价比较,并对其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比较两组研究对象麻醉以后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PA)和心率(heart rate,HF),并对两组研究对象术中KLS合剂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方法进行,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儿疼痛越严重)等进行比较[6]。
1.5 统计学分析 启动统计学软件IBM SPSS25.0对所有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P<0.05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
观察组麻醉优良42例,麻醉优良率为91.30%,对照组麻醉优良34例,麻醉优良率为73.91%,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3.04%,对照组麻醉不良反应17例,发生率为36.96%,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两组调查对象切皮以后的MAP和HR进行比较,观察组MAP为(88.20±2.40)mm Hg,对照组为(90.60±3.20)mm Hg,观察组HR为(102.20±10.50)次/分,对照组为(114.50±13.80)次/分,观察组的维持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术中KLS合剂使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观察组分别为(2.40±0.70)mL、(22.40±4.50)min、(1.80±0.60)分,对照组分别为(3.20±0.80)mL、(35.80±5.40)min、(3.50±1.10)分,观察组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本文两组研究对象的麻醉效果比较(±s)
表1 本文两组研究对象的麻醉效果比较(±s)
与单纯的静脉全身麻醉相比,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方案的麻醉用量相对较小,手术以后患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而且不会产生较长的阵痛时间,所以目前该方法在小儿腹股沟手术中的使用效率也相对较高[7-9]。在超声引导之下进行腹横肌平面阻滞可以有效发挥对前腹壁神经进行阻滞的效果,这种腹壁区域的阻滞方法可以提供良好的腹壁镇痛作用,因此也开始成为一种新型的镇痛技术[10]。通过本文的相关调查和结果能够证实这种麻醉方案的可行性。有通过临床研究进行验证的过程中能够证实,腹壁前侧的支配神经主要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筋膜平面通过进入腹壁前侧来实现相关的作用,所以在超声引导之下进行腹横肌平面阻滞可以对于患者的腹壁前侧神经进行阻断。进行腹横肌平面阻滞为小儿进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平面基本一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可能对触诊小儿的Petit三角产生阻碍,而且穿刺针在进入小儿腹横肌平面也不具备明显的感觉,再加之小儿腹壁薄弱,因此容易导致在具体的麻醉干预过程当中出现阻滞失败或者误伤等不良状况。最近几年,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超声技术进行相关的诱导已被逐渐应用在临床之上,这与常规的盲穿相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穿刺的成功率,因此也能够证明这种方案应用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对小儿疝气手术患儿在常规麻醉的基础上,通过超声引导进行腹直肌平面阻滞能有效地提升麻醉优良率,降低麻醉风险对患儿的影响,稳定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促进麻醉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