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崔超伟 周映虹 高有安 卢贵财 胡桂兴
(暨南大学附属东莞医院,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广东 东莞 52390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临床常见类型,属于中医学的“项痹”范畴,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耳鸣及恶心等症,对生活各方面带来不利影响。现阶段主要采用针灸、物理因子、手法推拿及局部微创治疗,严重的则需手术治疗。但目前临床上尚没有令人满意的疗法。所以治疗中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的病痛,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本文选取90例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对中医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做进一步探讨,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中医科及神经内科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0例。诊断标准:参照2018年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①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肩颈部疼痛,部分还将出现交感神经症状,如耳鸣、实现模糊等。②影像学表现:影像学结果显示,椎体出现不稳定,椎间盘发生退变。将所选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45例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男女比例25∶20,年龄为27~65岁,平均年龄(42.32±6.27)岁,病程15~75 d,平均(38.59±5.2)d;对照组男女比例23∶22,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39.16±5.9)岁,病程15~72 d,平均(37.97±4.6)d。所选病例均无严重基础疾病及并发症,符合纳入标准。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 纳入标准:①病情稳定,体征稳定,配合度较高;②年龄均<70岁;③知晓本次研究,自愿参与。治疗后随访配合度较高。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导致眩晕者;②有精神意识障碍,配合度较差;③恶性肿瘤;④重要脏器严重损伤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干预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常规检查,在准确评估病情后,分组开展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用药、内心关怀、日常生活护理、疾病相关知识普及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包括:①生活起居护理:做好防寒保暖措施,患者在感受风寒时,症状容易加重;保持良好睡姿,尽可能选择低枕仰卧位休息,并将枕头垫在其颈部下面,枕头高度10 cm左右;注意劳逸结合,禁止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或躺着看书报等。睡前饮用热牛奶、泡脚,帮助睡眠,提升睡眠质量。入睡较为困难,可按摩3~5 min涌泉穴。②艾灸治疗:穴位选取三阴交、肾俞、气海、足三里及关元等,使用艾条在每个穴位停留15 min,每日治疗1次。治疗期间应注意温度和与皮肤距离,避免烫伤皮肤。③情志护理:护理人员加强护患沟通,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给予相应情志护理。患者由于对病情认识不足,常出现过度思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再加上疾病久治不愈,长期受折磨,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医护人员要详细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帮助患者理性认知自身疾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情绪较为激动情况下,可通过播放轻松音乐、看电视及深呼吸等方式,使心情得以平复。同时还可按压内关、百汇、外关等穴位,舒经活血,缓解疼痛。定期组织患者进行交流,让康复情况较好的患者进行经验分享,消除其他患者心中担忧与顾虑,保持良好心态面对治疗。④中医饮食调节。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元素的食物为主,多吃温性食物,如海参、羊肉等。切忌不能进食寒凉食物。⑤按摩护理。指导患者保持坐立位,在背部疼痛较为明显部位进行按压、拿捏等。在按摩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点位,手法熟练,力量适中,达到刺激穴位功效。
1.4 观察指标 ①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标准制定。显效:症状表现完全消失,日常生活回归正常状态;有效:各项症状好转显著,且不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无效:症状未发生任何变化,甚至更为严重。②对所有患者对医院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满分100分)进行统计和分析。③记录其不良反应。④使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包括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及心理功能,每项满分为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有效率)比较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相较于对照组患者(77.78%)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疗效比较[n(%)]
2.2 患者对医院的护理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患者对医院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36±5.11)分;对照组患者对医院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79.07±4.62)分。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对医院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所有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护理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2.4 生活质量 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为(73.54±6.54)分,对照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为(60.34±5.84)分,t=10.099,P=0.001;观察组的生理功能评分为(71.31±5.84)分,对照组为(62.84±4.84)分,t=7.491,P=0.001;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功能评分为(75.24±6.81)分,对照组为(63.54±5.01)分,t=9.284,P=0.001。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较为多见,患者常因头晕不适就诊。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颈椎结构失稳,当椎动脉受到外界强烈挤压或刺激情况下,将发生弯曲与持续痉挛,使得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供血不足,出现导致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本病临床上尚无满意疗法,存在易反复发作等问题,使得患者长期受疾病折磨,产生负性情绪[3]。
中医对于本病的记载历史悠久,对于其病机,中医学把本病归为本虚邪实之证,其本为气血亏虚,继而风、寒、湿邪外侵所致。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对患者进行补气养血、舒经活络是关键所在。临床研究[4-5]已证实,通过艾灸治疗以温经活血,改善微循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确定疗效。有报道显示[6],颈椎病患者运用中医护理干预时,通过中医护理技术中的穴位按摩、情志护理等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颈椎功能,提高临床疗效[7-8]。且治疗后病情复发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艾灸治疗、情志护理及生活起居调整[9-10]等中医护理方法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总有效率、医院的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更高,且两组都没有不良反应发生,说明将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对疾病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中医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等情绪有效缓解,有助于疾病治疗效果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11-12],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方式能够对患者产生更好的护理效果,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医院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