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健生 张 涛 邝燕珊 朱海燕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科,广东 广州 510900)
川崎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儿科疾病,属于全身性的血管炎性疾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黏膜充血、淋巴肿大等,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会累及全身血管,尤其是心肌组织与冠状动脉,甚至会出现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1]。目前,关于该疾病的明确病因未得到证实,由于该疾病引发的并发症会直接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临床治疗一般选择丙种球蛋白,但不同的用药剂量所带来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2]。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患者的疗效。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川崎病患儿,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1,采取小剂量连用5 d丙种球蛋白治疗)和研究组(n=41,采取大剂量1 d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女23例,男18例;年龄为0.5~9.0岁,平均(4.25±1.2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7 d,平均(5.02±0.87)d。研究组女24例,男17例;年龄为0.5~9.0岁,平均(4.32±1.2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7 d,平均(5.11±0.84)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儿均符合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表现出相关症状;②发病超过5 d;③入院时病情处于急性期;④均知晓本研究方法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存在先天性疾病者;②合并其他感染者;③临床资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取阿司匹林(华中药 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407,规格0.5 g)口服,30 mg/(kg·d),每日3次,热退3 d后逐渐减少剂量,在2周左右降低剂量在3~5 mg/(kg·d)。对照组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19993042),300 mg/(kg·d),连续治疗5 d。研究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 mg/(kg·d),在8~12 h内滴注完成,仅治疗1 d。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免疫学检测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3]。②记录两组患儿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发热、淋巴肿大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③治疗后参考相关标准[4]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痊愈:患儿相关症状均消失,免疫学检测指标均为阴性,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无扩张;有效:患儿相关症状明显改善,皮肤与黏膜出现好转,免疫学检测指标为阴性;无效:患儿症状未消失或复发,免疫学检测指标部分阴性。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 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WBC、CRP、PCT、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实验室免疫学检测指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WBC、CRP、PC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免疫学检测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免疫学检测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儿各项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发热、淋巴肿大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儿痊愈23例,有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为18例、14例、78.05%,两组患儿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儿各项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患儿各项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表3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n(%)]
近年来,小儿川崎病在临床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诱发该疾病的因素有很多,目前尚无该疾病的明确病因。相关研究指出,患儿在发生川崎病后,若不及时治疗,则很容易出现心血管病变,可能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及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因此一直以来均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5]。川崎病是诱发患儿发生心脏疾病的重要原因,患儿患病后的主要表现为发热,而发热的持续时间会超过2周,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的效果往往不佳,且在治疗期间患儿易出现手足皮肤硬性水肿、口腔黏膜与结膜充血等情况,甚至会诱发相关心血管疾病,加重患儿病情[6]。
临床一般使用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该疾病,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关于用药剂量临床尚未统一。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儿的WBC、CRP、P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WBC、CRP、PC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发热、淋巴肿大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相对于予常规剂量5 d的治疗方式,采取单日大剂量治疗的效果更佳。分析原因为:丙种球蛋白是临床常用的免疫制剂,与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可对细菌与病毒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进而提升治疗效果[7];通过静脉输注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可提升患儿的免疫状态,并对毒素起到良好的中和作用;从药理学角度来看,该药物可减少对内皮细胞的抑制,阻断受体免疫,对受体活化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避免血管损伤,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而阿司匹林作为广谱镇痛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达到镇痛解热的作用;经静脉输注后,可封闭体内的内皮细胞、单核细胞,有效阻断炎性反应,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率[8]。在患儿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由于免疫复合物反应率明显降低,能够发挥良好的降温效果,与患儿机体中的抗体中和,缓解血管炎性反应,进而使退烧时间明显缩短,避免血管壁受到损伤,预防出现相关并发症,并改善患儿的预后效果[9]。但也有学者认为,剂量过大有可能会打破机体正常的内环境稳态,使患儿体内血浆渗透压升高。
综上所述,针对川崎病患儿可采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单日治疗的方式,有助于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康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