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涛 林华云 顾英翠
(广东省河源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广东 河源 517000)
乳腺分叶状肿瘤是一种发生在乳腺纤维上皮部位的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其发病占乳腺肿瘤的比例不足1%。乳腺分叶状肿瘤的生物性特点在不同的患者体内有着一定的差异,并且相同肿瘤在发病部位上也存在着组织学的差异[1]。现阶段临床医学对乳腺分叶状肿瘤手术前的确诊率并不高,但是误诊的情况经常出现,临床预后无法对此做出评估,因此我院采集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以此来提升对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诊断率,并且提升对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认识。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到河源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治疗的20例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的X线、超声影像资料,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为女性,患者的年龄为25~69岁,平均年龄为(42.17±2.14)岁;患者共有38个病灶,左侧病灶有21个,右侧病灶有17个,两侧乳房同时存在病灶的患者有3例;病程为9 d~7年;患者最大病灶体积为12 cm×6 cm×5 cm,最小病灶体积为1.1 cm×1.0 cm×0.6 cm;良性肿瘤16个,交界性肿瘤12个,恶性肿瘤10个。
1.2 方法 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皆采用手术前乳腺内外斜位以及头尾位摄片检查,同时采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检查过程中将探头的频率调节至10 MHz。患者以仰卧位进行乳腺的检查,首先采用二维超声对乳腺肿块进行检测,并将数据进行记录,观察乳腺肿块是否存在钙化以及囊性变,接着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进行检测,同时按照半定量方式对具体情况进行级别划分,一旦出现血流信号,调节采样容积至血流信号最强的部位,取得该位置的频谱,让声束以及血流的夹角呈现60°,检测收缩阶段的血流情况以及阻力情况的具体数值。
1.3 病例诊断 所有经过手术方式切除的肿瘤肿块,皆进行手术中冷藏以及手术后常规石蜡病例分析,石蜡切片病例诊断基本上参考肿块边缘生长的具体情况、间质细胞异常情况、核分裂情况、坏死情况等划分成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以及恶性肿瘤。
1.4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20例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38个病灶)的超声影像特征及X线特征。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数据加以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乳腺分叶状肿瘤超声影像特征 二维超声影像的特征存在以下3种表现形式:13个病灶显示分叶明显的实性肿块;15个病灶显示圆形及椭圆形的浅分叶状实性肿块;10个病灶显示囊实混合性肿块。超声影像诊断结果显示,吻合病灶数达到23个,其余15个诊断错误病灶中,纤维瘤病灶9个,乳腺癌病灶6个。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结果显示,38个病灶的血流信号显示率为73.68%(28/38),其中良性肿瘤占68.75%(11/16)、交界性肿瘤占66.67%(8/12)、恶性肿瘤占90.00%(9/10)。根据血流分级标准,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与交界性肿瘤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界性肿瘤与恶性肿瘤血流分级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0例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的病理类型及血流分级情况的比较[n(%)]
2.2 乳腺分叶状肿瘤X线特征 38个病灶通过X线检查结果显示,均为单纯性肿块,肿块的最大直径在1.1~12 cm之间,平均直径为6.4 cm,其中双侧乳房均有肿块的患者有3例,其余17例患者均为单侧乳房发病;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以及恶性肿瘤患者肿块直径≤3 cm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界性肿瘤及恶性肿瘤肿块直径>3 cm比例高于良性肿瘤(P<0.05)。肿块形态: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以及恶性肿瘤患者肿块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边界:良性肿瘤患者肿块边界清晰比例较交界性肿瘤及恶性肿瘤患者较高,交界性肿瘤及恶性肿瘤患者肿块边界不清晰比例较良性肿瘤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以及恶性肿瘤患者肿块的钙化情况、密度情况及结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0例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病理类型及X线特征[n(%)]
分叶状乳腺肿瘤是临床妇科疾病当中发病率较低的一种疾病,这类疾病的主要发病群体为40岁左右的女性。按照组织病理学能够将分叶状乳腺肿瘤分成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以及恶性肿瘤3种[2-4]。该病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乳房单侧出现肿块,肿块较硬并且活动性高,并不会与皮肤或者其他组织粘连。大部分患者的肿瘤生长速度较慢,部分患者的肿瘤生长速度相对较快,这种情况通常被高度怀疑乳腺叶状肿瘤的可能性较高[5-8]。不论是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主要依靠手术治疗该病,即对肿瘤部分进行扩大切除,通过这种方式来确保患者乳腺内的肿瘤能够彻底被切除,且不会有复发的可能性。
但是现阶段医学上对于乳腺分叶状肿瘤的发病原因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排除地域、年龄、种族等基本因素,可能会与患者的生活习惯、生殖、哺乳、内分泌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9]。乳腺分叶状肿瘤很有可能是由纤维腺瘤发展而来的,由于少部分患者已经证实了分叶状肿瘤的周边组织本身存在纤维腺瘤,更有很大可能其原本就是纤维腺瘤。由此可见,在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断方面,存在着相对较高的误诊情况以及漏诊情况,部分辅助检查如X线、超声影像、红外线以及针吸细胞学检查等都无法百分百精准确诊乳腺分叶状肿瘤,采取术中快速冷藏的方式也并没有很好的诊断效果,对乳腺分叶状肿瘤的手术前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10]。
本次研究中,13个病灶显示分叶明显的实性肿块;15个病灶显示圆形及椭圆形的浅分叶状实性肿块;10个病灶显示囊实混合性肿块。超声影像诊断结果显示,吻合病灶数达到23个,其余15个诊断错误病灶中,纤维瘤病灶9个,乳腺癌病灶6个。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结果显示,38个病灶的血流信号显示率为73.68%(28/38),且良性肿瘤分别与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分别与交界性肿瘤、恶性肿瘤肿块直径≥3 cm比例、肿块形态、肿块边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以及恶性肿瘤患者肿块的钙化情况、密度情况及结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X线以及超声影像在诊断乳腺分叶状肿瘤中具备一定的临床价值,再结合组织学检查,可有效提升对乳腺分叶状肿瘤的确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