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 张梦琳
高中诗歌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品味作品、鉴赏诗歌,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既考验教师,又考验学生。鉴赏就是鉴定和欣赏,就是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的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要担起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强调要加强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新课标对诗歌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当前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篇幅上,仍然是以单篇为主;方法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听课效果上,教师主要是完成了对诗歌的解读,学生听懂了诗歌,但不一定真的读懂,更谈不上鉴赏。其次,鉴赏需要在一定阅读积累上才能完成,而学生的诗歌阅读面很窄,仅仅停留在课本上所出现的篇目,这样的阅读数量太少。并且,这些单篇诗歌都以片段式或者是碎片式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阅读鉴赏能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教学显然是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在教学现状下,引入群文阅读,助于诗歌教学。群文阅读也就是群文阅读教学法,顾名思义,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群文”,强调多篇而不是单篇,弥补传统单篇的缺点,还能扩大诗歌阅读面;另一个是“阅读”,意味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阅读。学生必须参与阅读和分析的全过程,获得阅读带来的喜悦和掌握阅读的方法,最后完成鉴赏。
所以,融合群文阅读,一定能助力诗歌教学,给诗歌鉴赏课补充新血液。接下来,笔者将以《如梦令》其二、《醉花阴》《声声慢》群文阅读教学为例,具体展现融合群文阅读助力诗歌鉴赏的教学实践。
引入群文阅读后,教学内容的范围得到扩大,但选择多并不意味着滥选,反而对教师的自身能力要求提高了,在纷繁的诗歌中如何选择,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教学内容的确定,一是完成教材规定的课程任务,二是内容属于教师能够驾驭的范围,三是所选教学内容适合学生,不过分拔高,又能较好落实教学目标,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所以,融合群文阅读,要做到教学内容巧选取。这里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篇目数上。虽然是群文,但篇目不宜多,三到五篇较为适合;二是内容上,一般是由课内课外结合,所以可以是同个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同个诗人同个时期的作品,也可以是不同诗人同个题材的作品,不同诗人同个相似点的作品等。总而言之,需要作品与作品之间有联系纽带,能够串联对比,进而把握群文之间的异同点。教学内容选择得巧,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是融合群文阅读很重要的一步。
在宋词单元教学中,面对同是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往常的常规教学都是先分别对两首词进行精细解读,最后总结李清照前后词风格。引入群文阅读后,打开了思考的新方向。群文的方向为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作,在对李清照的词做了大量的解读和分析后,总结出李清照的作品有明显的个人风格,比如意象的选择上、感情的表达上。既要通过三首词抓住李清照的特点,又要能够照顾学生的鉴赏水平,同时激发学习的热情,所以在综合考虑后,确定教学内容为《如梦令》其二、《醉花阴》和《声声慢》。
每篇诗歌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都可以设置出多个教学重点,比如形象、意象、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是教学重点设置上,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希望每一篇诗歌都能够完成所有的重点,多重点即无重点。二是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呈现,类似于教师“嚼碎”后“喂投”学生,虽然这样可以很快让学生点头承认读懂了,但这种读懂是假性、被迫的读懂,换一首诗歌,学生马上就原形毕露,无从下手。
所以,融合群文阅读,要做到教学重点巧设置。每节课课一到两个教学重点为佳。在群文阅读下,要做到教学重点巧设置,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在备课过程中,要对多个文本进行解读。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为,先逐篇进行细致的解读,然后整理每篇重难点,通过对比,找到重难点的异同,把共性作为教学重点的切入点,这样就能真正发挥融合群文阅读的作用,在群文对比阅读中教授鉴赏方法。
《如梦令》其二、《醉花阴》和《声声慢》,通过梳理知识、归纳方法关注到两大重点:一是知人论世背景下,感受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我们在李清照身上,明显看到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以靖康之耻这一历史事件为分界线,李清照的创作分为前期和后期,《如梦令》《醉花阴》虽然都是前期之作,但具体的背景仍有不同,一个是作于16 岁少女时期,一个作于婚后且有离别背景。《声声慢》作为后期的代表作,由于经历了国破家亡等一系列事件,情感必然比前期更加沉重,三首词呈现的背景有区别,在情感的表达上有挖掘点。二是掌握从意象到情感的分析方法。由于是群文阅读,所以一定会用到对比阅读法,通过群文对比分析意象,感受词的情感内涵的不同。在这三首词中,笔者主要抓住花、酒、风三个共同意象,通过对同一意象在不同词中的不同内涵的分析,突破意象和情感的关系,达到教学目的。
三首词进行群文对比阅读,以意象作为原点和共性点,引导学生思考,同一词人在不同的词作中使用相同的意象表达的内涵和情感是否相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获得鉴赏体验,掌握鉴赏方法。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偏重于人文性而忽略工具性,这点在诗歌鉴赏中更明显。诗歌鉴赏课中,鉴赏方法的教授是重点、难点,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强调方法的重要,却不注重方法的步骤归纳,以及鉴赏方法的实操效果。在大多数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直接得出方法结论为主,没有对鉴赏方法得出的过程进行归纳和步骤分解,经常忽视学生在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中、在具体鉴赏中存在的问题。
所以,融合群文阅读,要做到鉴赏方法巧归纳。诗歌鉴赏方法在教授中要巧妙归纳生成步骤,有过程的指导,让学生获得掌握方法的能力。
《如梦令》其二、《醉花阴》和《声声慢》中,要突破意象是如何到达情感的。笔者通过分析,把方法归纳为:把握特点—重现情境—分析情感。以分析黄花这一共同意象为例,把握特点环节,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诗句把握菊花特点,通过诗句的联想得出清秀淡雅、超然洒脱、感时伤怀、坚贞高洁的特点。重现情境环节,设置菊花分别出现在什么情境、表达了什么情感等问题,抛出问题的同时给出相应的提示,了解菊花所在句子句意,串联时间、人物、事件。通过分解步骤,学生很快就能按照教师归纳的方法完成鉴赏,最后得出情感,完成从意象到情感的分析这一难点的突破。
通过群文阅读下的鉴赏方法巧归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分解步骤,读懂诗歌,既感受了作品的人文情怀,又自主探究掌握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融入群文阅读,是为了助力诗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群文阅读进行对比分析,呈现诗歌文本的异同点,然后不断强化教学内容巧选取、教学重点巧设置和鉴赏方法巧归纳三方面的提升,找准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落实诗歌鉴赏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更好地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