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范文锋
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着教学情境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教学实践等问题,对学生专业创新思维、创业理论知识、创业技能的提升和学习产生制约了作用。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创业能力培养形势下,高校需构建“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对学生展开综合性的创业实践教学,加强专业教材理论、产业项目实践之间的结合,以此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2010 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其中明确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今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由此推动国内地方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潮的到来。之后在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等服务,要做到以创新为驱动开展精准推送、分类指导,以促进高校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随后2017 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高校要完善专业教学培训体系,将职业技能教育、产业化教育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带动人才培养,保证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教育目标的实现。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发展,源于20 世纪90 年代提出的“创业教育系统课程”。其中1997 年清华大学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创业内容进行结合。之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开始响应教育部号召成立创业学院、创业研究中心或就业创业指导机构,对学生展开创业基础理论、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的教学。在国家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努力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多种多样的学科创新竞赛、创业项目应接不暇,充分激发出学生参与创业积极性、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加入行业创业、岗位创业与产业项目创新之中。但相对于社会行业就业而言,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业比例较低(5%以内),且大多缺乏相关行业的创业专业技能与经验,创业失败率高。
高校不同专业课程教学中,常常会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展开基础理论知识的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大众创业空间、创业实践基地、生产车间,与企业员工一道开展企业产品制作、流水线生产的实践,提高学生对创业项目、创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认知,从而构建起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互联网+”时代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模式,则主要从招生、教学、就业指导等三方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展开培养。
1.创新创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招生模式。随着近年来地方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张,社会行业或企业对专业人才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应考虑的重要问题。所以高校与企业联合进行招生,通过招生需求预估、招生信息发布、招收学生考核等流程,筛选出具有专业素养的学生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不同行业创新创业工作任务的达成。
2.创新创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帮助,教师可借助于多媒体软件、实操软件及PPT 课件,开展网络在线教育课堂、远程交流互动平台,加强创新创业理论、课外实践内容的结合。特别自“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开展以来,高校可以依托社会企业提供的创业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创业理论、专业实践内容的教育,引导学生参与网络信息技术培训、顶岗实习等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完成高校、企业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
3.创新创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创业指导模式。高校、企业协同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创新思维、创业专业能力与经验的发展提供指导,促进学生在不同行业的科技创新创业、岗位创业。通过大数据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构建起不同专业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信息发布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创业技术指导、创业信息动态发布服务,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创业咨询、服务需求。
由于多数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的组织设计中,通常将专业理论教育作为重点,忽视了创新意识、课外创业实践内容的教学,因此不同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仍旧较为落后,不能与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形成同步。部分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课程是“公共选修课”,在专业创新理论、创业实践学习中,常常以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或者仅仅参与一系列创新创业讲座,没有真正对现实创业项目展开实践,也就无法了解创新思维、创业专业技能、创业模式等要素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校教师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采取“讲授式”教学内容传达方式,利用创新创业教材、多媒体软件等教学设备,向学生讲授基础的行业发展状况、企业创业经验等,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相应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在这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很少与教师展开课堂互动交流,也缺少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的机遇,因此多数学生虽对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有着系统的认知与掌握,但缺乏有效的创新项目参与、创业实践经验,出现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业经济效益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作为创新产品、创业项目的孵化基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也能有效形成高校科研项目、企业创业产品之间的技术与设计对接。虽然目前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重点理工院校,已经有较多学生参与到创意项目、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中,通过一系列专业技术实践,推动自身创新思维、创业专业能力的提高。但从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方面来看,创新创业项目组织与开展仍旧以高校领导为主,大学生由于自身专业技术能力、实践操作水平的欠缺,较少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其本身的创新创业价值不能得到展现。
地方高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专业课程教学中,应通过出台一系列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引导院系教师、学生等主体,参与到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课程教学中,以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首先高校领导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项目,向国家申请创新产品、新型创业项目或服务的发展资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其次,高校院系部门需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成果展示与交流、就业创业讲座等活动,与社会企业一道对学生的创业情况作出评价,从而推动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创意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互联网+”校企合作指导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多媒体软件、互联网信息平台等,对不同学生专业方向、创新创业学习能力作出分析。之后依据专业课程教材大纲、社会企业需求,进行传统创新创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尽可能在学生创新意识、创业专业技能的教育中增加有关创新创业实践的演示、讲解教学,对学生展开文字、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元化教学,以提供专业对口、创新创业内容协同的教育服务。同时高校应通过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上传不同行业创业发展动态,为学生提供创新产业、创业项目的最新消息,对学生开展的创新产品研究、创业活动进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不同项目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社会企业联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最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包括创新科研实验、创业模拟实践、产业创业竞赛等平台,只有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网络平台、实践基地,才能够为学生多种创新产品研究、创业项目实践提供支持。如福建师范大学联合真维斯公司,建立校内创新创业服务站、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共享校企存在的海量创新创业数据资源,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创新问题、创业困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创业知识与技能储备,进而保证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业经验的不断增长。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也逐渐成为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关注的重要内容。面对大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创业能力差等问题,高校教育部门要与社会企业形成联合,通过“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创新创业实践内容的教学,加强对学生校外创业实践、创业项目规划等的引导,发挥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专业技能、创造能力,最终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