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毓英中学 蔡丽满
在初中,心理健康的教学形式有心理拓展活动课、心理团体辅导课、讲座、心理影片赏析课。不论形式如何,它的本质就是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课不同于传统学科,是重体验、以预防和发展为目的的一门技能性学科。近年来心理健康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开展日益增多,理论的支持、教师的角色定位、教材的使用方面国内外学者均有进行探讨,以下是笔者关于心理健康课堂的几点思考。
七到八年级中学生所处的阶段是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中的青年初期,主要面临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认识自我变得很重要。正确认识自己可以让学生自信,相反,不认识自我可能产生自卑和自负的心理。同时,在这一阶段人际关系表现突出,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学生和教师、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有所变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于心理课程的设计和与学生交往中具有实际意义。同时,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尊重的需要则应注意因材施教,注意不同性格孩子的特点,给予表扬鼓励,例如同样举手发言,对一些孩子来说是轻而易举,对于有的孩子则不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以通过各种各样活动让孩子在课堂中展现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而不是单一的评价标准。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注重表扬的正面心理学效应,及时反馈回应,强化学生的正面行为,既对学生本人具有教育意义,对于其他学生也起到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从而起到社会学习作用。
在授课风格上,心理教师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寻找自己擅长的风格。有的教师擅长说理,娓娓道来,抽丝剥茧;有的教师擅长故事引导,生动形象;有的教师擅长循循善诱;有的教师诙谐幽默,擅长调动课堂气氛。不同人格特质的教师在心理课中的魅力也不同,除了学习各家所长、锤炼教师基本功之外,还要了解自己的特质,了解属于自己的上课风格。可以通过气质测验等各种人格测验,进一步了解自己,例如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外倾气质的教师善于营造氛围,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内倾气质教师更倾向于细致处理细节,循循善诱。不论自己是一个幽默的,还是一个活泼的,或者是一个温柔的心理教师,不论任何风格,唯一不变的是对学生心怀真诚,具有共情和同理心,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能够发现自己的特长,或者有意识培养自己的专业特色道路,例如有的教师以素质拓展课为特色,有的教师则擅长团体辅导课程,有的教师则擅长讲授式心理课,有的擅长把某一项心理疗法和课堂相结合,发现自身的长处,扬长避短,找到与自身专业特色相匹配的授课模式。
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开展之初,通过抽样调查或分层抽样调查,合理设计主客观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样既满足学生需求也将课程发挥所长,达到师生双赢。在问卷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总结归纳学生的需求,合理编排设计课时,在课程开设之初,引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同时利用首因效应,上好第一堂课。首因效应是鲜明、牢固的,根据第一印象的心理规律,第一堂课需要引起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课的兴趣,澄清学生对心理课的误区,以及了解学生的对心理课的期待,还包括处理对心理健康课超出的期待,例如有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会教授催眠技术。在第一课中制定好“课堂约定”,心理健康课程的课堂约定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约定。师生间的约定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决定是师生共同制定或者由教师来制定。初一心理健康课堂的纪律要求更多为教师提出,因为初一学生所处的阶段正式青春期初期,自控能力较差,对规则的遵守尚未达到自律。比如,在初一年级教学中,笔者尝试的主要有自编的四条纪律要求,称为《我们的约定》,内容概括为“四要”与“四不要”,具体内容为:要文明不要粗俗,要秩序不要混乱,要真诚不要嘲笑,要倾听不要分心。在开学第一堂课就将其告诉学生并向学生解释。同时约定心理课堂的小组分配。心理课堂的小组分配,一般是6—8 人一组,在传统教室四大组的基础上,就近原则进行分组,方便课堂组织,并选定组长。同时配合使用课堂最高指令“静悄悄”,即当教师说“上课的最高境界”时,全部学生回答“静悄悄”,这是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养成学生课堂行为习惯。课堂约定可放在心理健康课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课中,或者直接放置在心理健康专用教室墙壁上。
基于城市和农村的教师、学生和校情的差异,除了使用规定的心理健康教材,各个学校可以补充设计属于本校的心理健康校本教材。传统课程中教学设计对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要求很严格,而心理健康课堂的评价标准却一直没有统一标准,同时,作为重体验的课堂也因大班式授课令分享体验增加难度,同时由于活动较多,对于活动中突发状况的引导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编写心理健康校本教材时应注意把握发展性、时间性、体验性原则,尤其侧重于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此外,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考虑思想品德课程和生物课程是否冲突,考虑各学科特点,例如情绪单元与思想品德学科冲突,青春期部分内容和生物、政治学科交叉。还要把握心理学科教材和思想品德等其他学科的区别,如心理健康的主题小而精、重体验,思想品德广而泛、重知识点。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还可以融入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元素,如我校在初中校本教材《心海导航》中,突出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设计青春期系列课时结合本校青春期生命教育特色进行教材编写。笔者认为若融入学科渗透因素可以更完善课程,如设置属于音体美教师可使用的心理健康渗透课,发挥艺术表达在心理课程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笔者认为需要注重理论学习,在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授课过程的钻研、校本教材的开发方面进行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