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田洋小学 叶明德
农村小学生从小受周围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与城里的孩子相比,见识较少,知识面较窄;不善于交流,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导致课堂上思维不活跃,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难以体现。如今,追求灵动的农村语文课堂,培养出“个性灵动”的学生,是促进农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
为此,语文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活”,即灵动,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激情和活力。“灵动课堂”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课堂要充满灵性,即课堂有精神、有活力、不呆滞等;二是课堂要充满动感,即课堂上有动的视觉效果,注重知识、技能、情感的动态生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以达到“以学活教,心动课堂,心随课动,课随心动”的美好境界。
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第一,根据不同的课文,在导语中创设情境,讲文章背后的知识、课文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意,与作品产生共鸣。第二,导语设计,紧扣体验,可从标题导入课文,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在质疑中快速地走进课文的意境。第三,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又能信心百倍地去学习新知识。导入方法多样,如设置悬念法、讲故事法、播放图片法等。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先播放“宫殿”“亭台楼阁”“西洋建筑”等景观图,引导学生欣赏,谈感受。教师话题一转:“这么美好的地方已经化为灰烬,多么让人惋惜啊!是谁让圆明园的美景毁于瞬间呢?”这样的导语,易触发农村学生的兴奋点,学生跃跃欲试,产生共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消除农村学生课堂上畏惧教师的心理,敢于发言,调动课堂活跃的气氛。教师要准确定位角色,善于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教师课堂上利用循循善诱、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会消除农村学生紧张的压力,学生就会敢于发言,勇于辩论,侃侃而谈。师生间处于和谐平等的关系,学生就会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口语交际辩论课“开卷是否有益”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先抽签,分组,确定正方和反方。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准备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组织者。学生辩论激烈,唇枪舌剑,气氛异常活跃。这样的课堂,学生跃跃欲试,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农村的学生朴素,课堂上不善言辞,对课文中的情感不太擅长表露。为了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师要将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情感的火花,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如今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又展示流落在外的圆明园的各种文物,同时教师配以适宜的旁白,学生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义愤填膺。学生议论纷纷,爱国主义的情感油然而生。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激发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情境,体会到了课文的内涵。再如教学《乡下人家》,文中描写的乡下情景,农村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当教师用课件把乡下的图片播放出来后,学生的眼光亮闪闪的,个个活跃起来,话题也多了,把他们看到的、想到的都细致地描绘了出来。整节课,气氛活跃,讨论积极,教学效果出奇的好,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和写作方法的领悟水到渠成。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激励当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当中,他就学会了感激。”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课堂上,多一些鼓励的眼神、激励的语言、赞赏的动作,更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课堂就会充满灵动与活力。如在教《慈母情深》这课时,其中一个教学环节,笔者问:“同学们,请你把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同时分享你的感受,好吗?”一个学生站起来,他说“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这句话最让他感动,因为他读到这里的时候,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很多同学也同意了他的看法。有的同学说自己也仿佛看到了母亲在烈日下辛勤劳动的情景。笔者表扬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和伟大。还有一个同学说“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句话最让她感动,她感受到了母亲很辛苦,又舍不得花钱。笔者肯定了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这样,学生有了说不完的话题,沉浸在体会之中。
在教学中,笔者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能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在学习中不断进步。所以,请不要吝啬你的赞赏和鼓励!当然,教师的激励和赞赏也不是无原则的。激励式的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才能增强学生的信心,也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充满灵动与生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后,各抒己见,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题展开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教学灵动起来。
如在执教《普罗米修斯》时,很多学生痛恨宙斯的残暴,突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宙斯的残暴可以理解。因为是普罗米修斯盗火在先,作为众神之王,他对犯错误的普罗米修斯的惩罚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们不能由此痛恨宙斯。”听了他的话,笔者若有所悟。孩子说得有道理,于是肯定了他的积极思考。这样做,让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学生乐于学习,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构建农村小学语文灵动的课堂,能引领学生乐于进入语文学习的精神殿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追求灵动的语文课堂,能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解放农村孩子活泼的天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小学语文课堂也会因灵动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