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博里镇社区教育中心 潘宏图
多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诗教工作,诗乡创建成功以后,这种重视未有丝毫减退。1998 年,镇政府投入十万元,在淮博路旁建了一座125 米长、2.6 米高的诗画墙,在第一期将全镇所有诗词作者的作品人各一首发表出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市、区和外地来博里的同志,都不免在墙前驻足。梁东先生和市诗协领导也专程前来。在历届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人任职期间,博里镇的诗词教育工作不断迈向更高的层面,已经成为全国诗词之乡的博里,还要成为全国诗词之乡中的先进者、优秀者、佼佼者。博里镇三套领导班子对诗教工作的重视,是我镇“诗词之乡”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使全镇社区诗教工作有了强大的领导保障。
从2003 年到2016 年,我们主要大面积培训教师学习诗词格律,从2006 年开始,培训的目标主要转向农民。农民掌握诗词格律要比教师困难得多,不会普通话,要学转四声,是相当费功夫的事。我们社区教育中心自编教材并附在《诗词习作》后面发给农民诗友,希望他们进行自修。越来越多的农民诗友闯过格律关,独立写成合律的七绝、五绝。当然也有一些农民诗友,至今对平仄不甚了了,似是而非,诗成之后,不请人改就不放心。有些作者甚至因为不好意思老请人修改,从而放弃了创作,离开了诗词活动。这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要巩固这支队伍,就必须把所有作者带入中华诗词殿堂的大门,不能老在门外转悠;老做门外汉,老写顺口溜,迟早是要掉队的。将农民诗友“领进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早期的大课培训以外,更多的是化整为零,通过自然分组、以师带徒、上门送教、定期通稿等方法,进行格律辅导。
农民的诗教从一开始就被一种自卑感所困扰,认为自己是大老粗,只会种田,不是写诗的料,这是他们初期的主流心态。多次组织动员使更多的农民参加诗词创作活动,但是面对格律诗创作,农民诗友多半信心不足。增强农民诗友的自信心,以自信开发智慧,以自信推进创作,成为我们第二步工作的重点。我们与农民诗友们谈心、培训都要注意一个口径:农民写诗有短处,但也有长处,农民的文字功力可能薄弱一些,但是生活经验丰富,特别是对一些民间生活、俗语农谚等掌握得很好。我们可以引导农民诗友们扬长补短,既在生活积淀上扬己之长,又在文字功力上补己之短。果然,农民诗友们写出来的诗,虽然白俗一些,但有些诗句却很生动。农民诗友们裁取农村生活,驾驭俚言俗语的技能逐渐提高,他们笔下的诗句往往十分形象生动,亲切上口。我们抓典型,多讲评,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习这种方法,写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好诗。
农民诗教是新时期的新事物,社会基础并不厚实,它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与尊重,这不仅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而且需要拿出具体的成绩来回报社会。作为农村诗教的实践者,基层社区教育中心尤其要关心第一批勇于参加诗教的农民朋友,真心诚意地同他们交朋友,感情上要加大投入。有的农民诗友写了一两首诗词作品,有些地方可以和他斟酌,他如果有他的说道,就要尊重他的写法,只要格律不出错就行。社区教育中心请当地书法写得好的同志,用毛笔将创作的诗写成一幅书法作品装裱变成“成文”的礼物,送给诗的创作者。新博居委会春节慰问时,也送一份年礼给本居委会六位写诗的农民,使他们倍感自豪。许多农民诗友都觉得参加诗教后,自己的心理、家庭生活、社会反映都产生了变化。因此,尽管有很少数因创建初期受裹挟勉强学诗却终未入门因而落伍离队的人,但后来主动要求参加诗词活动的农民却大有人在。现实让他们看到了诗教的崇高意义和光明前景,使他们主动要求参加诗教活动。
我镇农村诗教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困难还是很多的,农民诗教的道路漫长,社区教育中心必须毫不松懈地坚持下去,继续在农村这广袤的土地上播撒诗教种子,让诗教之花开遍广大农村,从而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