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二中学 吴 斌
高中地理教学往往倾向于“填鸭式”教学,甚至有的学生认为高中地理只要将教师所讲的重点内容背下来就可以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当然,有些教师已经开始尝试变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比如,一些教师尝试采用基于合作探究的高中地理教学法进行教学,但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选择不得当,可能教师选择的内容或主题并不适合探究;或是教师引导不得当,造成学生白白浪费了学习时间。笔者现就基于合作探究的高中地理教学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合作探究是一种理念,这里主要指合作探究学习,而合作探究学习的宗旨是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完成地理知识的探究。为了确保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每次合作探究学习必须确定一个探究主题。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适合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所以做好合作探究的主题和内容选择成为关键环节。
地理知识的不同,决定了其探究强弱和深度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地理知识设计成合作探究活动来获取是很困难的,还有一些地理知识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反而效率很低,还不如直接学习。为此,笔者根据心理学的有关定义,将地理知识分为三类,分别是陈述性地理知识、策略性地理知识及程序性地理知识。其中,陈述性地理知识主要是指地理事实性的知识,这类知识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并不适用于合作探究学习;策略性地理知识主要是指理解性知识和地理知识实践应用这类知识,不言而喻,这类知识是应用于合作探究学习的;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指地理成因性、原理性知识,这类知识也可用于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进行基于合作探究的地理教学时,应选择策略性地理知识和程序性地理知识作为探究的内容,帮助学生体悟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其对所获得的地理知识理解更为透彻。比如,“大气环境”这一章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首先选定合作探究的内容,即观察地理气候、学校气象及郊区和城市天气差异;其次确定自己要探究的具体问题,并分组和制订计划,以共同完成所探究的问题。
基于合作探究的教学需要选定合适的探究问题,而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及人文性较强的学科。综合性表现在地理学科所包含的知识点较多,且一些地理原理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尤其是高中地理,其中涉及区域地理、气候区域、世界上的行政区域等,但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综合性还表现在地理学科与其他很多学科均有关联,比如,水体污染状况,这里面就包括地理、生物、物理及化学知识,这些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又与生活实际十分贴近,所以教师采用基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更合适。开放性表现在某些地理问题的不确定性和争议性,这些问题恰好需要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经过学生的分析、推测及讨论,很有可能得出教师都未曾想到的结论,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比如,“全球变暖问题”,首先选定探究主题为“你认为全球变暖是好事还是坏事?”,然后让学生分组探讨。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想到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少有学生会想到全球变暖的好处,但经过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就会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进而认同全球变暖带来的好处,如利于粮产量增加。其实,设定问题的目的不是争论谁是谁非,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悟辩证思维和求异思维。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风土人情、地理故事、神话传说等,对于这类知识,学生往往很感兴趣,此时为了增加上课的趣味性,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是游戏、比赛也可,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城市与城市化”这一章中,教师就可让学生进行“模拟购房”活动,通过亲身经历,使得学生掌握探究地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要想实现基于合作探究的高中地理教学,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一方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更容易完成合作探究学习;另一方面在教师的辅助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完成合作探究学习。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问题是核心,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其展开的,通过正确的问题引导,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首先,教学前教师要设置好任务,让学生提前做好相关知识点的预习;然后,教师会在课上再次提出与所预习知识点有关的问题,再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分组合作探究,从中获得体悟;再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给出明确的解答,以便让学生真正有所得;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需掌握的知识点及其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比如,在“人口迁移”这节课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一个地区人口变动的原因有哪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原因及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什么因素导致了人口迁移?”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这节课需要学生解决的。为了完成此次教学任务,学生可自行分组,每组不少于10 人,学生需要自行收集材料解决问题,教师再评出最佳小组,予以相应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地理教学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更多需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让学生感兴趣,教师所实施的教学活动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且感觉到有趣,否则学生很难在过程中全身心投入,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教师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地理教学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比如通过游戏、比赛及角色扮演等,这些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在整个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位置,一方面帮助学生消除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隔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及收集信息的能力。比如,在“水圈和水循环”这一节课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寻找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相关信息,以便让学生对水循环的概念理解得更为深入,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水圈中水的类型图片、目前可以使用的水资源图片、水循环示意图等,从而让学生理解陆上内循环、陆间循环及海上内循环间的关系,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在整个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很容易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让学生理解水资源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在水资源缺乏的当下应该保护水资源。
高中地理教学对于高中教师来说难度还是有的,一方面高中地理知识抽象性较强,另一方面高中地理知识涉及的面较广,所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基于合作探究的高中地理教学就是期望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知识,而且以更为客观、全面及长远的眼光对待当前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及创新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