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究

2020-12-30 22:58山东财经大学禹建蕾
亚太教育 2020年13期
关键词:诚信校园政治

山东财经大学 满 宠 禹建蕾

“诚信乃立身之本,待人之道,兴业之基。”诚信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经久不息,无论是商鞅变法时的“立木为信”,还是季布为人的“一诺千金”,抑或是孔子提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都在阐释一个道理,诚信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潜在力量,而诚信文化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将传统诚信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推动思政工作在高校教育中的创新发展,进而培育出诚实守信、富有担当的有为青年。当前,各高校面对花样百出的诚信问题,除了深入剖析问题出现的根源,也在积极探索解决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

关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很早就是大家热议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问题的表现形式在不断“推陈出新”,问题出现的次数也在平稳地增加,有些问题是“老病根”,从始至终困扰着教育者;有些问题是“新生代”,被学生玩出新花样之后,令教育者更是措手不及。

(一)考试作弊之风不止,论文抄袭之行不穷

各高校对学生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失信、违纪行为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明确的处罚条款。尽管如此,从各高校可见的通报来看,不管是“985”院校还是“211”院校,抑或是普通本科院校,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校规校纪的威慑作用、影响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些“学习困难户”为了“跳进”及格圈,考试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但手心手背齐上阵,而且可乐时刻不离身;而部分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则为了评奖评优评先进而铤而走险,也自愿加入作弊阵营,作弊手段也是五花八门、丑态百出;还有一类学生,被戏称为毕业“难”生,这部分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题目拟定不用心,论文开题不上心,素材搜集不细心,文章写作不专心,格式调整不走心,始终秉持“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理念,“精心”复制他人文章,随意更改理论数据,将“窃书不算偷”的悖论演绎得淋漓尽致。

(二)个人材料弄虚作假,求职简历偷天换日

有些大学生在评奖、评优等机会面前,尽管条件不符合,还是会铆足了劲往前挤,通过虚报成绩、谎报成果、篡改材料,将自己打造成“优秀青年”,为加入优秀队伍中去全方位“包装”自己。当然,这部分学生即便是满足了评优必要条件,最终还是因其弄虚作假被“刷”下来。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体制的转变和就业方式的变革,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机会与毕业生对职位的需求匹配度比较低,好的就业岗位更是一位难求。面对这种现状,有的毕业生就动起了歪心思,为了能够“出类拔萃”,便使出浑身解数,通过编造履历、伪造证书等,使自己拥有令人艳羡的阅历,简历精彩夺目,从而成为“佼佼者”。

(三)故意拖欠滞交学费,助学贷款超期还款

按时足额缴纳学费本是学生的义务,但对于有些高校而言,大学生学费催交工作已成为“烫手山芋”,有些学生家境非常殷实,但就是对于学费交纳“不感冒”,一再拖欠滞交学费。助学贷款政策的施行本意是国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燃眉之急,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学生毕业之后按规定还清贷款即可。然而,有些贷款到期之后还是不能按时收回。某高校曾经在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有近30%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听说过“个人信用制度”,有20%的学生甚至没有考虑过还款问题,7%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还很难说。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原因分析

目前,有些高校的德育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诚信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融度还远远不够,这就导致教学目标落地困难,诚信之风难以盛行。结合教育现状,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上述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诚信教育认识片面化

学院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综合考量来评判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而诚信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发挥和思想指引还有所欠缺。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有效地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相比较诚信教育而言,更注重于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学生学业的拔高。有的思政教师偏重于学生日常管理,对于学生诚信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这种多层面的诚信教育认识片面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诚信的深刻认知。

(二)诚信教育内容理论化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更多体现在理论层面,注重强化诚信理论的宣讲,而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从而导致大学生诚信教育较多停留在原理的灌输和规则的阐述上,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具体操作。随着学生思维和认识活跃度不断提高,他们对于枯燥的理论宣讲越来越不感兴趣,而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却比较敏感,并热衷于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参与其中,积极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三)诚信教育方法形式化

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承担着知识“输出者”的角色,这种过于僵化的诚信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对于诚信教育缺乏兴趣;而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认知活动,也并未将道德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充分挖掘、发挥出来,这种情况下很难取得实质教育成效;有时的宣传活动开展形式过于固化,使诚信教育浮于表面,从而导致宣传意义大于教育意义,并未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这种形式化的教育很难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使学生在知行脱节的模式中迷失了方向。

三、当前教育背景下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对策

诚实守信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诚信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更好地探讨诚信教育的发展路径对于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提高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当代大学生被大家称为“千禧宝宝”,这部分群体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对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如果教师想把课程真正地讲解好、落实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对口型”。换言之,我们不仅要关注“考情”,更要关注“学情”,如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观念、课堂需求,教师要真正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教学目标入手,围绕教学目标搜集鲜活案例,巧妙地将诚信文化融入教学当中,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愿意听、喜欢听、想去做。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学校、学院和教师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将诚信思想内化于多方面理论之中,外化于日常相处之行。通过这种方式创新,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诚信教育转变为自觉提升诚信品质。

(二)丰富校园诚信活动,营造校园诚信氛围

诚信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要想使这重意义充分体现出来,必须多措并举,在加强理论输入的同时,还需外部环境的影响。课堂上对诚信文化的分享、交流和体会,大多处于思想层面,要想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这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自然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氛围。因此,学校要深化诚信教育的内涵,拓展校园活动的外延,丰富校园诚信文化活动的形式。学校可以牵头成立“诚信社团”,依托社团开展有组织、有秩序、有内涵的诚信特色活动,例如无人监考、校园诚信辩论赛、诚信活动月等,通过实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让诚信意识入脑入心,推动诚信认知在学生间蔚然成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诚信氛围。继续推进诚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覆盖学校教育的多个环节,力促诚信教育和学校社会实践保持一致,充分发挥学校这个优质“培养皿”的作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诚信价值观。

(三)拓展校外诚信联动,推进常态诚信教育

道德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高校,对于学生诚信教育进行理论滋养、环境渲染的同时,还需要有校外诚信联动,高校对传统诚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保持步调一致。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客观要求,这就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一方面,学校要让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回归社会大环境,将在校园所学所见应用于社会各个层面,践行诚实守信美德,通过个人的融入,给社会各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不仅能够影响人、带动人,更重要的是将校园诚信氛围的营造与社会无缝衔接,推进诚信教育的常态化机制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上一旦出现“失信”事件,后续形成的负面信息会不同程度地颠覆学生的认知、扰乱学生的思维,要解决这类问题,需要高校与社会多方联动,通过多方面的密切配合,保障高校学生常态化教育的稳步推进。

大学生诚信观念的树立,需要高校将诚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赋予高校教师的任务。教育,重在传承,要想使诚信文化被学生群体镌刻于心,化为行动指南,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牢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用心、倾情做好每一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诚信校园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