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善成小学 施春花
在小学阶段开设道德和法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价值观的小学生规范其行为,同时向他们普及一些最基本的法律知识。思想道德行为的规范与法律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小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使他们成长为多方面均衡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为了顺应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学教学工作者应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重视起来,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更要关注学生对于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实践,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积极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积极性,教师首先需要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教材中的理论大多比较枯燥无聊,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情境能够很好地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这样不仅能够通过实际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例如,在教学《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合理安排自己课余生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为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小明、小红和小华是好朋友,他们三个人最近在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仔细思考之后才发现,小明平时喜欢航天模型,但他父母认为这是不务正业的行为,因此严令禁止;小红喜欢画画,她的父母非常支持她,她最近还得了市级奖项;小华则没有特别的爱好,但她在课余时间总是喜欢打游戏和看漫画书。讲完这些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怎么看待他们的课余生活?”通过这样的故事作为课堂导入,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本节课的教学质量。
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与置身其中的世界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带领学生去参与一些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社会活动,会对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投入到真实的环境中,从而对课堂中学到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真实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内容,从而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例如,在教学《心中的“110”》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我国的公安系统,掌握在平日生活中遇到危险情况时的对策,教师可以在与当地公安部门沟通之后带领学生到派出所去学习与参观,也可以邀请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学校里为学生做一些安全知识的宣传。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体会教材中那些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
受到几千年传统的影响,我国的教师在教学时大多比较喜欢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固然能够比较快速地帮助学生了解大部分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内容,但是它并不符合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发展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这就使得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权,同时对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也相当不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为不同性格与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尽量在最大程度上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启发式等形式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领会教学目标中要求他们掌握的知识点。例如,在教学《我们受特殊保护》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在我国,未满18周岁的群体有一个什么样的特殊称呼?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相比,他们有什么优势与劣势?为了弥补这些劣势,国家对于未成年群体制定了一部什么样的法律?”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交流讨论,体会到教材中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出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这对他们的理解与记忆是很有帮助的。
综合上述观点可知,随着世界文明的不断发展与我国社会的进步,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因此也就成为了小学教师比较重视的一门学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使这门学科的教学适应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可以采取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作为课堂导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课堂上以引导为主进行教学等方式,切实帮助学生提升其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