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 董海霞
一堂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要满足下面三点:“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和生活联系起来,才会变得有趣、鲜活,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有价值。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不能靠简单的说教来实现,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善于把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生活化,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具体情境来感动学生,润泽心灵,启发思考。我们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结合起来,根据本课教育的内容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同学生的生活场景密切结合,以润心细无声的方式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与反思。那如何创设好的情境呢?
《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课,可这样导入:“同学们,你经常去超市吗?一个人去,还是和爸妈一起去?”有一位女生去超市,却遇到了这样的事,“钱都付了,可警报器响了,保安拦着不让走,如果你是这位女生,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同意搜身吗?”这样的导入自然就引出了人身自由权、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一话题。小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生活越接近,他们愿意接纳的程度就越高。
《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课,我们可以举这样的例子:拿快递时,有没有快递被拆的经历?再比如说你和你要好的朋友互发信息,妈妈会把手机拿过去,说给我看看你们都聊了什么?——由此引发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探讨。这样的例子特别接近孩子的生活,特别能引发共鸣,从而学生课堂的参与欲望就十分强烈了。
如《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不仅爸妈在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学校、社会也在关心、关注我们的成长。学校层面、社会层面教师都出示了图片进行讨论分析,最后还可以问学生,学校为我们做了哪些呢?能举一些例子吗?这就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现课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对接。
《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课:高叔叔听了大家的建议后有了改变,让林博远和这幢居民楼内的居民关系变得更加友善。我们可以继续设想,如果这个高叔叔不听邻居们的劝告,仍然我行我素,在休息时间装修房子,你们该怎么做?学生学到了法律知识,大部分想到的是向法院起诉。教师告诉学生孩子,其实解决这样的矛盾,向法院起诉是一个办法,但还可先向小区物业投诉或拨打便民服务热线12345请求帮助。实在不行,再向法院起诉。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保证学生主动且有效地参与,要考虑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所选择的教学活动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发展,也能获得乐趣。道德与法治课可以设计哪些活动?活动设计又要注意什么呢?
1.讨论交流。如《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背后是谁给予我们关爱?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将照片与相关的法律条文配对。而《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课,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这些事例对应的是《宪法》第二章第几条。学生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如: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等。
2.观点辨析。《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辨析题:过山车我们可不可以玩?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再如《走近我们的老师》这课,“我作业马虎,老师批评我,我不吃早饭,老师打电话家长。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在处处针对我”。我们要让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见,善于思考,善于思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让他们掌握科学的思辨方法。在思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资料查找。通过对国家宪法的了解,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宪法的内容?课前查找一些资料。如《公民的意义》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公民”的来历,从而感受“公民”的来之不易。
4.社会调查。如《我们的选举》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调查:你的家人参加过选举吗?你所生活的小区(或村)几年进行一次选举?
5.角色扮演。在课堂上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剧,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情感冲突和思维碰撞。如《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课可以设计林博远找高叔叔理论的法治情景剧,这样就让课堂活起来了。
1.课堂的需求性。活动的设计,一定要从课堂的需求出发,因需而设,因需而用,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这样才能将教学带入一个灵动的境界,使德法课堂妙趣横生,学生乐此不疲。
2.生活的实际性。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师须懂得教材,还有懂得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学校教学方法的错误,就在于认为学生的经验是可以由教师来假定。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是我们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学生道德需求,解决他们的道德困惑。所以,活动设计一定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
3.活动的层次性。活动的设计尽可能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以此实现品德的综合发展、生活的整体构建。不要都是语言交流类的活动或都是动手类的活动,应该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活动。在创设活动时,我们要利用教材,吃透教材。如六上教材就有活动园,阅读角,教师就要运用好。上课时,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材中的教学活动,让教学活动有效且有趣。比如:第6课《人民代表为人民》中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的内容,针对农村、城市等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道德与法治课要以开放为前提。要实现课堂的开放,基本渠道为实践活动的开放,贯穿始终学生是主体参与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用教材呈现的案例为学生打开思路。教材中的范例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但这些范例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现实需要,所以,教材在设计范例的同时,要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间,我们可以补充教材上没有的,也可以把范例换成更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事例。
法治教学可以与学校其他日常德育活动相结合,深化或拓展课堂教学。如学习《宪法是根本大法》这一课后,教材设计的“学习宪法知识”“树立宪法权威”等活动,可以与宪法日活动、法律普及活动相结合。还可以整合班级的日常德育活动,结合学校整体的德育活动,实现平日课堂教学与德育活动的有机渗透,让学校、班级的德育为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储备教学实例、教学内容。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春游秋游或祭扫烈士陵园等活动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寻找其与法律规范的对应关系,作为《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重要教学素材。由此可见,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与课堂是否做到“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帮助学生创造生活,才能让学生在平等的、对话式的学习过程中敞开心扉,参与到道德的学习中,实现自身道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