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体育学院 上海 200444)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大批优秀运动员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进入高校使大学生比赛水准得到大幅提升。比赛水准的提高使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日常训练负荷强度和比赛强度随之增加。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相比专业队有较大的差异性,运动员在完成高强度的训练的同时,还需要完成文化学习的任务,因此用于恢复疲劳的休息时间得不到充分的保证,训练产生的运动疲劳无法及时消除,长期积累甚至出现伤病,影响训练状态或比赛成绩。
运动性疲劳在中医理论中早有记载,中医的经典著作中有许多对“虚劳症”与“疲劳”的论述。中医针灸具有提高自身免疫功能、调节人体自身内环境的作用,能有效地避免药物的副作用。理疗具有消炎镇痛、活血化瘀的功效。低频电疗可以引起肌肉收缩,达到放松肌肉的目的。普通高校的校医院基本都设有化验科、针灸理疗或者推拿按摩科,都基本配备了生理生化分析设备和针灸、推拿及康复理疗设备。作者以上海大学高水平田径运动队20名长跑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通过整合学校资源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的集中训练。从针灸理疗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实验组的10名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后进行血样分析监控运动性疲劳的状况,同时采用针灸治疗和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并结合主观体力感觉评价量表对运动员的心理疲劳进行监控和干预,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解决运动性疲劳监控和恢复的实际困难找寻一套简便易行的监控手段和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挑选上海大学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男子长跑运动员20名。随机将运动员分为两组,即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采用筋肉疲劳酸痛证的标准 作为运动性疲劳诊断的标准。(1)有肌肉强力运动史的;(2)肌肉或筋腱疼痛、发困、发紧、发硬;(3)压痛广泛;(4)运动时动作不协调,肌肉酸痛乏力。运动结束后,以第(1)条为基础,满足任意后3条之一判定为运动性疲劳。
入选20名运动员均符合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标准。两组运动员的年龄区间在19-23岁,接受专项训练时间均在5-7年,身体健康,没有伤病。两组运动员运动能力均达到国家2级或以上水准。
通过查阅体育类学术期刊,及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等数字资源,以运动性疲劳、心理负荷、针灸理疗等为关键词,检索从1981-2018年相关文献900多篇。其中和本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有200多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通过走访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大学及上海大学校医院等有关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中医针灸推拿等领域内的教授及相关专家,就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方案征求各位专家意见。
(1)实验分组。
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运动性疲劳的运动员分成A、B两组,每组10人。A组为实验组即针灸理疗组、B组为对照组。随机分组方法如下:编号:将20名运动性疲劳的运动员从1-20按体重依次编号。获取随机数字:从随机数字表中以任意一个数开始,沿同一方向顺序,获取每个实验单位一个随机数字。求余数:随机数除以2求余数,若整除则余数取2。分组:按余数分组。调整:假如共有n例待调整,需要从中抽取1例续抄一个随机数,除以n后将得到的余数,作为所抽实验单位的序号(若整除则余数为n)。
(2)训练量和训练方法。
以上海半程马拉松赛为目标,在赛前进行6周的强化训练,在此之前还需进行一个较长时间的准备期,通过准备期的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为专项强化训练做准备,这一准备阶段根据身体机能的状态所需时间约为7周。本文根据马拉松项目的特点结合上海大学男子长跑运动员的训练及比赛时间的特点,将这次上海半程马拉松赛的整个训练计划作为周期进行分析。
①准备期(2018年1-2月下旬)
此阶段的运动强度适中,运动量较大,注重有氧能力的积累。在训练方法上主要采取持续训练法,旨在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和心肺功能。为期8周,第一周运动量为75km,每3周增加总量的10%。
②赛前训练阶段(2018年3-4月中旬)
此阶段旨在提高专项耐力,增加混氧训练,刺激心肺功能,为适应比赛强度做准备。训练方法和准备期相同,但训练负荷及训练量明显大于准备期。第一周运动量在91km,每周以总量的10%增加。
(3)治疗方法。
A组运动员采用针灸理疗及穴位刺激等手段,选择关元穴、中脘穴和足三里三个穴位;治疗时间约20min。针灸后对上下肢肌肉及腰背部进行理疗,时间同样为20min。B组同样实施针灸理疗的方法,但在针灸时在偏离穴位2寸部位实施。上述治疗在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当天做恢复治疗一次;比赛前6天做防预性治疗,每日一次直至赛前一日。
(4)疗效观察与评价。
①主观体力感觉等级量表法
主观体力感觉等级量表法(RPE)是由瑞典心理学家Borg根据心理学原理设计制定的,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该量表被广泛运用在疲劳恢复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信度在0.9以上,效度在0.8以上。
②生理生化法
在运动员安静状态时采集第一次血样,第二次采集在训练和比赛后15min内,第三次采集是在针灸理疗后的第二日早晨,重点分析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乳酸、乳酸脱氢酶、血尿素氮等指标。血液采集工作均由在上海大学校医院医生进行,采血完毕立即化验。
③观察时间
2018年1-2月下旬开始冬季训练,在该阶段每周四加入恢复干预;2018年3-4月中旬开始赛前训练,在该阶段训练的每周四和周六加入恢复干预;赛时阶段4月29日参加上海半程马拉松比赛加入恢复干预。赛前训练第五周周四的大强度训练前后和治疗后的第二天早晨以及半程马拉松比赛前和结束后第二天早晨采集血样。
④统计学处理
在观察记录的当天将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5.0版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在赛前训练阶段第五周周四的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前后,A组和B组的主观体力感觉等级量表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运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经过治疗和一夜的恢复,运动员仍存有一定的运动性疲劳,均未能完全恢复状态。但在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后,接受针灸理疗的A组在治疗后主观体力感觉等级量明显低于B组在治疗后的RPE,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灸理疗可以有效缓解运动性疲劳。
在比赛前,B组和A组主观体力感觉等级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赛后与赛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比赛结束后,两组运动员均有一定程度的运动性疲劳,均未完全恢复到比赛前的水准。但在赛前接受过针灸理疗的A组在赛后的主观体力感觉等级量表低于B组在赛后的主观体力感觉等级量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灸理疗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运动性疲劳。
两组在赛前训练阶段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后的血乳酸与训练前的血乳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运动员在运动后血乳酸均有升高。但A组在治疗后的血乳酸明显低于B组在治疗后的血乳酸,经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灸理疗可以促进血乳酸的代谢,有利运动后疲劳的恢复。
两组在赛前训练阶段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前,A组和B组的血红蛋白数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A组的血红蛋白数明显高于B组的血红蛋白数,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灸理疗可以提高运动员血红蛋白的浓度,有利于运动疲劳的恢复。
在比赛前,B组和A组的血红蛋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赛前接受过针灸理疗的A组在赛后的血红蛋白高于B组赛后的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灸理疗可以使血红蛋白数增高,提高携氧量,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运动性疲劳。
在赛前训练阶段第五周周四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后,A组和B组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尿素氮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A组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尿素氮明显低于B组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尿素氮,经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灸理疗可以降低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尿素氮,有利于运动性疲劳的缓解。
在半程马拉松比赛后,B组和A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尿素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赛前接受过针灸理疗的A组在休息后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尿素氮低于赛后休息一夜后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灸理疗可以使机体的代谢能力提高,加快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尿素氮代谢,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运动性疲劳。
针对2018年上海半程马拉松赛制定的整个训练计划完成的很好,所有A组队员在比赛中均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针灸理疗的干预。针灸理疗联合使用降低了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对于运动性疲劳恢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受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研究过程和结果来看,针灸理疗很适合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与恢复。高校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之余要面对学业的压力,没有相对固定的训练和恢复时间,如果不能采用有效的疲劳恢复手段,那么运动性疲劳的累积极易造成运动员各种运动损伤的发生,进而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成绩,甚至会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欲望和学业成绩。因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相关资源,结合本运动队的特点,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恢复手段,以提高运动队的训练效能。
(1)针灸治疗选用足三里穴、中脘穴和关元穴三个穴位,具有增强身体抵抗力、调节机体免疫力、通经活络的良好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运动性疲劳,解决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任务重、休息时间少而引发的伤病问题;
(2)针灸后配合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可以镇痛及减轻肌肉痉挛,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强化肌肉神经组织,消除运动疲劳;
(3)在训练和赛前对运动员进行针灸理疗,可以有效降低主观体力感觉等级量,促进血乳酸以及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的代谢,提高血红蛋白的浓度,使运动员尽快从运动性疲劳的状态中摆脱出来;
(4)利用好高校的资源,结合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与比赛的特点,制定一套简便易行的监控手段和恢复措施,才能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员的自身运动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