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宇极
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经常发现一些儿童对学习内容似乎毫无兴趣,那讲起课来难免心情受到影响,所以经常有人问这个问题:怎么养成儿童的兴趣?
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问的是:儿童对什么有兴趣?以及他为什么有兴趣?
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了。如果我们注意观察的话,会发现儿童对这个世界有兴趣是天生的。他从出生开始,就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可以说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有兴趣,这完全是一个无理性的本能冲动。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摆在人类眼前的,最大的未知就是这个世界。它拥有无穷无尽的可能,也有无穷无尽的智慧,所以我们对这个世界秘密的探寻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只要我们对生命好奇,想探索理解这个世界,本就是我们本能中涌现出来的冲动。
但随着儿童的长大,这些趋向慢慢被磨灭或者扼杀了。那么,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想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虽然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模拟和学习是生命本能的冲动,但却并不是这个世俗世界的学习目的。
事实上,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生存,而它给儿童下达的任务是,如何把自己塑造成这个世界所需要的人。它与生命原初的兴趣冲动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会经常听见老师说或者家长说,你关注那个做什么呢?没有用。这个“没有用”,就是实用主义的思考。
这是创造本能与现实世界内在逻辑的根本冲突,而这种思考会慢慢贯彻到儿童整个教育的过程中,你不允许他遵循本能,那么肯定会一步步扼杀他本有的对世界的好奇。
这种冲突的程度,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其标准就在于周边环境对儿童的压制究竟有多大。这数百年来儿童教育产生了根本变革,就是儿童权利在逐渐增大,从而引起外界对他自由的束缚也在逐渐变小,从结果上,压制越小,就表明其教育越靠近现代文明。而压制越大,越表明这种教育是有问题的。
回到我们的现实中,如果想要解决这种冲突,应该怎么办呢?在我看来,对教师来说,大概有四个方面可以努力。
第一个,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环境。
我们都知道应试教育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要不断地考试测试。考试一般都意味着对儿童的学习进行评价,而评价常常要有标准和级别,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儿童的学习将会被比较,从而跟评价系数后面的价值评价挂钩。这种评价通常不会考虑一个人的兴趣,也不会考量学习在多大程度上来自于自我驱动,所以对儿童的学习来说,这种评价标准意味着给他加上了一把无法摆脱的枷锁。
在这样的过程中,儿童原本对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热情当然会慢慢消磨殆尽,最终使其潜意识中认为,真正的学习不是由于兴趣,而是因为外在的需要。
换言之,让这个世界的标准替换了儿童本来存在的生命本能的兴趣方向。而从长远来看,人的生命本能驱动无法完全被泯灭,这就构成了一种矛盾。我们想要使儿童对学习有兴趣,就必须解决这种矛盾。
在我看来,既然本性无法泯灭而且也不应该泯灭,那么必须修改应试教育,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不要被现实消磨。我相信随着他对世界的规则有所把握的时候,他会体会到生活本身所提供的无穷尽的智慧,从而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自我驱动。
所以,改掉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保持儿童对世界的兴趣是第一要义,因为它最终会保持儿童内在生命的完整性。
第二,要保持兴趣的阶段性。
儿童对一个事情产生兴趣往往有着很复杂的因素,比如偶然性、基因、大环境等等,所以我们不太可能知道儿童下一个兴趣点是什么。但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能够给予的协助力量却非常大。一方面,他可以不去强制性地压制、更改或者培养儿童某方面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尽可能让他的兴趣变得更加深入,不断挑战他的知识舒适区。
随着儿童兴趣的不断成长,到了一定程度,能够让儿童在他的兴趣方向上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到此时,儿童的教育就逐渐围绕个人成长来自我塑造了。因此,阶段性的持续保持儿童的兴趣,这一点极为重要。
第三是能够让儿童保持兴趣的方向性和专业性。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知识领域非常庞大,它所产生的困境是,无论人在哪个领域,终其一生都很难做到能够完全穷尽其秘密。所以儿童的兴趣不能一直分散下去,否则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年岁的增长,等将来有一天当他意识到生命流逝太快,而要在各种兴趣之间做出取舍时,已经来不及了。
换言之,因为人生有限,当儿童慢慢长大时,我们此时需要考虑到他所生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现实问题,由此尽可能的去达成上文所讲的两种矛盾的统一,并希望他有能力对未来做出专业性的规划。
第四,让儿童保持兴趣的趣味性与开放性。
所谓保持兴趣的趣味性,对教师来说,就是尽可能对儿童的兴趣点提供可以进阶的可能。
我们知道,在儿童时期,他们的意志力尚未得到锻炼,所以很容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选择放弃,或者对一个感兴趣的东西浅尝辄止,但学习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件一直都让人感到愉悦的事,所以,如何让儿童对一件事或者一个兴趣有长久的坚持,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技巧的,需要不断去关注的过程。这有赖于机会的提供、教者的榜样以及儿童自身的努力等等很多因素。
除此之外,就是在儿童的兴趣学习中保持思维的开放性。这是最关键的,因为如果缺乏开放性,那么这个儿童虽然有可能成为某个方面的天才,但他的生命状态一定不会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样式,至少在与这个世界的自洽性上,会变得非常糟糕。
总之,在我看来,儿童是我们教育的中心,我们不能完全要求儿童去改变来适应我们,相反,我们更应该从一个全人的角度来考虑去如何适应儿童的发展需求,这样才不失一个教育人的智慧与尊严。当然,因为每个儿童都不一样,我想它本身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以我们谈论它,也只是从普遍意义上讲一讲,而当面对具体的学生时,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