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5G网络在不同场景覆盖的方法

2020-12-30 16:08:55狄文远王伟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0年8期
关键词:宏站网络覆盖天线

◆狄文远 王伟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陕西有限公司 陕西 710077)

5G网络基于大宽带、低时延与“万物互联”特征逐步在不同行业与领域得到深入渗透,诸如住宅、交通干道等城市密集区域对于网络吞吐量、数据传输速率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成为5G网络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需面向不同应用场景进行5G网络覆盖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满足实际网络需求。

1 5G网络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场景细分

1.1 5G关键技术

其一是增强型移动带宽(eMMB)技术,通过提升网络容量支持多种设备下的海量数据传输需求,具有大带宽、网络吞吐量大、传输速率快等特征,可显著优化用户的上网体验。该技术支持的应用场景涵盖社交网络、家庭娱乐、远程培训等,其中以AR/VR为典型应用场景,由于AR/VR涉及超高分辨率、实时处理渲染模型等功能,对于网络带宽、容量与数据计算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当前移动视频业务逐步延伸至社交网络领域,其中直播视频需保障实时互动、“1对多”交互功能,因此也对于网络带宽、数据传输速率具有一定要求,成为5G应用的重要场景。

其二是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技术,主要面向物联网领域的数据传输需求,适用于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慧农业等场景。例如在智慧农业中,可利用mMTC技术支持大量传感器数据的传输,提供土壤温度、植株生长高度等数据;在智能家居中,利用mMTC进行数据传输,可实现对冰箱、窗帘、家庭监控等系统的远程遥控,实现对家庭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其三是高可靠性与超低时延通信(uRLLC)技术,适用于无人驾驶等典型应用场景。例如在无人驾驶中,利用uRLLC技术能够获取到高精传感器数据,依托高精地图实现对路况信息的掌握与实时更新,满足大数据的在线及时处理要求,并提升机器视觉精度,配合通讯技术保障自动驾驶可靠性达到99.999%[1]。

1.2 应用场景细分

5G网络的应用场景主要包含广覆盖、深度覆盖、容量型与特殊场景四种类型,其中广覆盖场景表现为城市道路、商业区、城郊等场景,针对室内、室外分别采用“室分”系统与“宏站”等覆盖手段;深度覆盖场景包含住宅区、校园教学楼等场景,利用滴灌站点、室外信号配合“室分”系统实现覆盖效果;容量型场景包含中心商务区、交通枢纽、校园宿舍楼、大型场馆等场景,针对室内主要利用“宏站”与”滴灌站“方法满足覆盖容量需求,针对室内则利用室分系统与微站提升覆盖质量;特殊场景体现为高速铁路、地铁、公路隧道等典型场景,针对高速铁路需在优化“站”间距、站高设计的基础上以小区合并、高速标签等方法,针对地铁、隧道则通过敷设泄漏电缆、布设信源等方式实现覆盖效果。

2 5G网络多场景覆盖的具体方法探讨

2.1 中心商业区覆盖

中心商业区的建筑物通常集经济、科技、文化等功能于一体,包含金融中心、写字楼等商务办公场所,建筑布局较为紧密、穿透损耗大,整体无线传播环境呈现出复杂化特质。针对中心商业区场景下的无线通信话务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是用户密度大、高ARPU用户比重大,数据业务的话务量与质量要求偏高,且话务量浮动具有典型的昼夜差异,多以白天时段的话务量居高。在覆盖方案的设计上,可利用室外“宏站”、滴灌站、室分系统三种方式进行室内、局部及目标区域的覆盖。

在中心商业区的室外覆盖方式设计上,主要利用室外“宏站”进行大面积区域整体覆盖,搭配“滴灌站”、“微站”实现对局部区域的针对性覆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选取在高度为30-40m建筑物顶层位置增设抱杆或美化天线,实现对建筑物邻近楼宇中低层、商业广场及道路等区域网络覆盖。然而在选址环节往往难度较高,在建筑物楼高超过40m的条件下需通过增大天线下倾角的方式防止越区覆盖,依据水平波瓣角≤65°、主波瓣方向无阻的原则进行天线选型;针对部分天线隐蔽性需求高的区域,侧重于选取方柱型、排气管等美化天线;针对室外“宏站”无法满足覆盖需求的室外区域,可选取“滴灌站”配合RRU、瓦基“微站”等覆盖方式,基于10-20m的挂高将其安装在路灯杆等构筑物上,搭配10-15dBi的天线满足覆盖需求。在室内覆盖方式设计上,采用以室分系统为主、以“微站”为辅的同频组网方式。在选址与设计环节,将“室分”天线安装在房间内,做好室内信号防干扰控制;针对室内建设难度大、容量需求不符的情况,可选取微RRU、微基站实现对局部区域的网络覆盖;针对地下停车场、电梯等场景,侧重于与建筑主体共用分布系统信源,满足网络覆盖需求[2]。

2.2 居民小区覆盖

根据建筑物种类可将居民小区划分为多层小区、高层小区与别墅等类型,其中别墅建筑物的层数多为2-3层,呈规则化分布、密度较高,因此主要选取“宏站”+美化天线配合滴灌站点、地面分布系统等方式在室外完成部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选取路灯、广告牌等进行网络覆盖;多层小区的建筑层数多为5-8层,主要选用“滴灌站”与室外“宏站”相结合的覆盖方式,利用室外站点满足室内及公共区域的网络覆盖需求,实现立体化覆盖。

2.3 地铁无线覆盖

在地铁站台、站厅覆盖方案的设计上,现有DAS系统已无法支持5G频段的网络通信需求,采用4G网络叠加改造5G的方式面临网络恶化风险,采用提高信源功率的方式不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采用新建无源分布系统的方式将造成较大损耗,因此当前推荐采用DAS+DIS混合组网方式,利用DIS实现对站台、站厅区域的网络覆盖。在地铁区间隧道的覆盖方式设计上,当前主要采用13/8"“漏缆”覆盖方式,无法支持5G网络下的3.5GHz频段,对此拟选取“2发2收”设备与1-1/4"“漏缆”实现网络覆盖需求,并针对原有开槽方法进行改进、提升缆线指标,以此优化覆盖效果;同时,还可选取可变耦合损耗“漏缆”或泄漏型波导管技术进行部署,但受成本造价的影响对其商用化“推广”产生限制,因此仍推荐采用传统“漏缆”覆盖方式,利用RRU+泄漏电缆满足隧道的网络覆盖需求[3]。

2.4 交通干道覆盖

针对高速铁路、公路等交通干道场景,在无线传播时穿透损耗较大、多普勒效应明显,诸如车速等条件均会对无线连接、切换、数据连接等产生影响,无法保障用户体验。在网络覆盖规划设计上,应以用户体验为先导进行重叠区的设计,多小区“合并”方式削弱切换时延、信号抖动对网络造成的影响;在站间距规划设计上,宜将“最佳站轨距离”控制在250-350m范围内,在不考虑切换带的情况下其单站覆盖距离约为1.4km;在组网策略的设计上,主要选取BBU/RRU级联方式,配合PCI码简化切换关系、减少切换次数,使用户仅在覆盖“高铁”扇区内进行通信,提升5G网络的业务性能;此外,针对山区、峡谷“宜建设”H杆,针对“高架”区域“宜建设”“三管塔”和单管塔,针对平原地区“宜建设”美化灯塔,针对市区“宜设置”抱杆、美化天线等,满足网络覆盖需求。

3 结论

伴随5G全面商用化进程的不断发展,5G网络的应用场景、覆盖区域将持续扩大,在网络覆盖方案设计时还需综合考量场址选择、覆盖范围、容量或干扰、投资成本等因素,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数字化管理模式与建设方法,满足不同场景及用户对网络覆盖提出的要求,更好地推动5G通信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宏站网络覆盖天线
高负荷场景FDD网络室内外同频组网方案探讨
5G 传播模型仿真分析
集成多种功能,RFSoC支持6 GHz以下频段的定义考量
TD-LTE网络覆盖质量评估浅谈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8:32
基于感知数据分析的传感器网络覆盖控制
电子测试(2017年11期)2017-12-15 08:57:09
ETC相控阵天线与普通天线应用对比分析
基于铁塔公司宏站无线配套建设策略的研究
移动信息(2016年12期)2016-12-31 11:39:47
ALLESS转动天线射频旋转维护与改造
电子制作(2016年1期)2016-11-07 08:42:54
理论宣讲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学习月刊(2016年19期)2016-07-11 01:59:46
浅析并线区段的GSM-R网络覆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