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葛咪咪
为幼儿创造适合他们自主活动的游戏情境,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角色游戏主张把游戏还给幼儿,让幼儿扮演“角色”进入“情境”中去“玩”。
教师应积极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捕捉幼儿自主游戏的亮点。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游戏内容就越新颖,游戏水平也越高,游戏兴趣也就越强。
常见的日常生活主题有“娃娃家”“医院”等。例如,在“医院”游戏中,开始前要根据该游戏主题设定“和妈妈到医院看病”等情境,引导幼儿在情境中体会亲子之间的情感。
相较于日常生活主题,与社会现象相关的主题不太常见,但是因为这类主题往往具有多样的社会关系和新闻性,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兰花节”期间,幼儿可与家长一起观赏各种兰花,了解兰花文化。
在创设游戏情境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特点、作用等预先进行定位,让幼儿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投入角色游戏之中。教师应该提供适宜、有效的指导来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情节,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以角色身份进入幼儿游戏,通过参与故事表演的形式,在语言的提示下帮助幼儿丰富内容,发展情节,体验各种情感。例如,在游戏导入环节,教师以“妈妈”的角色提示幼儿:妈妈可以带着宝宝做些什么有趣的事呢?幼儿们争先恐后地告诉“妈妈”:“你可以带着宝宝到‘娃娃家’做客。”“你可以带宝宝去吃好吃的蛋糕。”“妈妈”继续引导道:“我的宝宝今天满一岁啦!”幼儿便会主动提出给宝宝过生日,还走到“甜品吧”去买蛋糕。当教师说:“宝宝的额头怎么这么烫呀?”幼儿就会主动提出带宝宝去医院看医生。当教师以顾客的身份要买一个草莓糖果蛋糕时,“蛋糕店”的幼儿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去制作蛋糕,提高了幼儿的游戏技能。
小班幼儿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材料和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所以用视频呈现出鲜明形象的画面,可以极大地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还可以将视频中的情境迁移到游戏中,通过模仿进行游戏。例如,游戏中幼儿说:“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那怎么知道司机有没有喝酒呢?我们用视频展示了检查酒驾的方法。幼儿们很感兴趣,在教师的帮助下做了一个简易的“酒精测试仪”。于是,“交警”又多了一项酒精测试的工作。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合理、有效的操作材料,才能使幼儿兴致盎然地主动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游戏的快乐。
假发、眼镜、洋娃娃等都是角色性材料,在游戏中幼儿看到洋娃娃就想到扮演妈妈去照顾宝宝;戴上眼镜就想到扮演爸爸在工作;提上篮子就想到奶奶去买东西。这些角色材料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角色意识,而且丰富了游戏的情节。
衣服、洗衣粉、衣架等属于系列性材料。幼儿从中不仅获得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产生了更多的游戏行为,使游戏情节能延伸并发展下去。
幼儿自创情境的行为或想法转瞬即逝,为了充分挖掘幼儿的自主性,我们采用了多种评价和奖励方式,如口头表扬、积分换礼物等。角色游戏的讲评环节中,我们引导幼儿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身份对该游戏进行评价,对幼儿在游戏中的新玩法、新想法和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和讨论,形成正确的经验并共同分享,为幼儿解决问题打开新思路。
通过合理、准确的角色定位、主题设置和材料准备,幼儿对角色游戏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他们扮演“角色”进入“情境”去“玩”,在情境化的角色游戏中主动地、积极地、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获得各种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