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霞
语商,即语言商数,指的是一个人语言运用能力的总和。具体地说,它是指一个人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在语言交流中的应变能力。[1]重视语商的培养不仅对儿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还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天生就是“游戏人”,具有强烈的游戏精神和表演欲望,即便是平时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在表演中也能够畅快地交流。因此,笔者开发了戏剧表演课程,将“语商”的提升和戏剧表演相结合,让学生在没有压力、游戏化的戏剧表演过程中思考、运用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改变自我,形成健康、自信的人格。下面以《九色鹿》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策略。
戏剧表演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声”——说自己的台词,这就需要有一个优质的剧本。很多教师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而殚精竭虑,事实上,让学生为自己的演出编写剧本就是一个极佳的练笔捷径。教师带领学生在学习故事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的特性改写剧本,设计多个语言表达的“点”,让学生自由选择加入人设组、剧目组、台词组,分组进行创作。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
《九色鹿》故事里有九色鹿、调达、国王等角色,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每个学生都能有台词的要求。为此,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情节增加角色。有的学生说,故事开头介绍了森林里的九色鹿,森林里还可以有小白兔、小绵羊等动物,它们可以跟九色鹿一起在森林里唱歌、跳舞、做游戏等。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在王妃让国王去找九色鹿的情节中增加许多人物,比如侍女、卫兵、大臣等。添加这些角色能使故事更饱满。增加角色后,学生还需要对故事进行艺术加工,他们会不自觉地揣摩角色在故事中的性格、语言等,口语交际始终围绕故事中的人物展开,语言表达的敏捷性、趣味性、连贯性得到提升。
把故事改为剧本,需要将故事“板块化”,这就要考验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教师引导剧目组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讨论,对剧本实施分幕。学生充分讨论,根据情节进行分段、整合。其中一组学生在分幕的过程中学会了“商量”。
生:电视剧都是一集一集播放的,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可以分成几集。
生:不是几集,应该是几幕!
生:那我们把《九色鹿》分为几幕呢?
生:我觉得四幕比较合适,每一幕五分钟,一共二十分钟。
(大家有不同的观点,于是继续商量,最终少数服从多数,决定分四幕)
生:那我们来分一分,看分为怎样的四幕。
(生七嘴八舌)
师:请组长对组员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
生:经过讨论,我们把故事分成了四幕。第一幕是调达卖药,第二幕是调达落水,第三幕是调达告密,第四幕是调达受斥。
师:嗯,可以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写下来。故事中没有调达卖药,为何要添加这个环节?
生:因为调达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我们先设计一个调达卖假药的环节,让观众对调达有基本的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因此,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这样的沟通交流有利于他们自由畅快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理解、表达、组织、概括等能力。
编台词也是教师给学生创设的一个表达机会。确定人物后,学生自由认领角色,然后根据角色组合成四个小组,分工撰写剧本。学生个个热情高涨,语言的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他们设计出了颇具表现力的台词。请看调达卖药的片段。
调达: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祖传药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儿有病,一抹就好!价廉物美,千万不要错过!
顾客1:有这么好吗?我看不过是普通的药膏。
顾客2:这药膏黑乎乎的,看上去不怎么样。
顾客3:走吧走吧。这年头骗子很多。
调达:真是有眼无珠,这么好的药膏都不买。
士兵1、2:这人是骗子!
调达:大哥,您看错人了,我……我……还是换个地方吧。
调达:这个地方人多,肯定能赚一笔。来来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祖传药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儿有病,一抹就好!价廉物美,千万不要错过!
顾客4:真这么神?
调达:那还用说,我隔壁70岁的王大爷,吃了我的神药,所有的病都没有了,一下子变成了18 岁的小伙子!要的话给你打个折。
顾客5:这么神?来两包。
顾客6:我也来两包。
(其余顾客一哄而上,纷纷喊“我也要买!”“给我留两包!”“剩下的我包了! ”药被一抢而光)
士兵3:好了好了,马上关城门了,你倒是走还是不走?
士兵4:对,还不快走!
调达:这就走,这就走!
调达:哈哈,发财啦!这卖假药就是赚钱,我得回去喝两盅。
形成一个可以演出的剧本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语言需要不断被修正,从“口头语”到“书面语”再回到“口头语”,学生经历了“自创—交流—修改”的过程,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历练,表达的准确性不断提升。
儿童作为戏剧表演的主体,在排练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创造出新的戏剧情节。随着排练的深入,角色、情节、场景逐渐丰富起来。教师扮演助手和游戏伙伴,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台词。
戏剧表演的排练过程也是语言表达的最好机会。教师应在排练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的台词,对自己在舞台上说的话提出修改意见。哪一句话说起来比较拗口、哪一句话表达的强度不够、哪一句话与人物形象不符,学生都可以自行提出修改。学生在排练中留心表达的效果,采用改、删、增等方式提炼语言,让每一句台词都恰到好处。
比如在调达卖药的表演中,学生排练时自发创设了许多连教师都没有意料到的精彩对白。原本两个士兵在剧本中合说一句话:“这人是骗子。”演士兵的学生觉得这短短的一句话不能表现出驱赶调达时的那种感觉,于是他们创编了台词。一个士兵说:“怎么又是你!假药卖到皇宫前面来了,是不是想进大牢呀!”说着,怒目圆瞪,用兵器指着调达,调达配合着后退几步。一个回合的表演完成,达到了很好的戏剧效果。这时,另一个士兵继续说:“这人尖嘴猴腮,一看就不是好人。不对,怎么看着好面熟?我想起来了,上次卖假药的不就是他吗?”这样,主人公调达投机取巧的本性就通过士兵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每个学生都认真地琢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语言。台词在排练中生成和完善。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琢磨语言的习惯,语商得到了提升。
在排练中,教师要提醒学生除了琢磨自己的语言,还要关注同伴的语言。如观察演对手戏的同伴有哪些语言与自己的语言尚未实现最佳结合,聚焦某一个可以出彩但未能达到最佳效果的片段,让所有同学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在调达捉鱼、乌鸦劝告的环节中,学生设计的台词比较简单。调达要去深水中捉鱼,两只乌鸦前去劝告:这里水太深了,不要去捉鱼,会淹死的。虽然在预设中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环节,但是演出的效果却很平淡。于是,教师引导小演员抓住“乌鸦”的特点,让其他学生一起“围观”,根据情节“加戏”。学生想到了“乌鸦嘴”等词语,饶有兴致地帮助同伴“升级”语言,具体如下。
乌鸦1:呀,这儿河水这么深,他怎么还在这里抓鱼!
乌鸦2:快,我们去阻止他!
乌鸦1:这位老乡,这儿河水很深,不能下水,你会淹死的!
调达:哪儿来的臭乌鸦,你一张口准没有好事。今天我高兴,就不跟你一般见识了,走开走开!
乌鸦2:上次有一个人就在这河里淹死了,你可要相信我们!
调达:乌鸦嘴,让你走开就走开!
乌鸦1:好心当成驴肝肺!咱们走吧!
调达:这两只坏乌鸦,吓得我的鱼儿都逃走了,哼!(卷起裤脚开始捉鱼)
在戏剧表演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倾听,让学生在倾听中形成听、说、评、议、改的能力。在批判、比较等思维过程中,学生表达的质量和表达的态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游戏的态度素养”“口语的表达素养”“交际的文化素养”三个核心素养也得到了落实。
提升语商,必须提高学生“说”的胆量。从剧本撰写到戏剧排练,学生全员参与,发展了语言,而戏剧节则是戏剧展演的“丰收”时刻。舞台表演是一次表达的“大练兵”,是学生综合素养得以展示的机会。经过一个学期的筹备,学生在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语言素养,其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在演出中表现得十分协调。演出前后,教师还可以设计许多语言表达的情境,让学生多角度“发声”。
完成排练后,教师可设计“我向××提建议”口语交际活动,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式对同伴的演出提出意见和建议。被建议者及时给出回应,说说自己有没有接受建议,下阶段准备如何改进。语言在交流中丰富了起来。
教师鼓励学生邀请家长、亲戚前来观看演出,可以口头邀请,也可以设计邀请函。对于口头邀请,教师要提醒学生关注对不同对象的邀约方法和技巧。
演出后,教师可以开设“学会赞美”主题语言交际课,指导学生从“参与合作态度”“解决问题能力”“舞台表现水平”“语文学习能力”“交流沟通意愿”等角度对同伴的表演进行评价。学生学会了如何真诚、得体地将自己的赞赏送给同伴。
由于是义演,学生会得到一部分演出收入。对于这笔钱,学生都想到要捐给需要帮助的人。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写倡议书,跟远方的小伙伴通信。语言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的语言表达广度得到了延伸。
语商的提升不能“纸上谈兵”,而要在有效的交流活动中展开“实战”练习。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因此其语言发展也存在着较大差别。教师过多地进行干预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交流受阻。而用戏剧表演创设生动的交流情境,则能打开每一个学生的“言”路,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使语言交流真实发生。借由戏剧,学生可发挥无限创意,展现自我。[3]此外,戏剧表演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的固有模式。学生不断与教师、同伴、家长甚至陌生人进行交流。他们在筹备、演出、回顾等过程中激活了生命体验,以多种语言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那些表达经验将逐渐沉淀为语商,内化为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