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实验幼儿园 梁素珍
人类早期存在一种特殊的自然宗教“万物有灵观”。1871年英国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基础上,以民族学和宗教学为背景,提出了“万物有灵观”。泰勒认为:万物有灵观既构成了蒙昧人的哲学基础,同样也构成了文明民族的哲学基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或有意向的东西。由此可见,这种“万物有灵观”是早期人类和现代儿童共有的思维特点,两者将对事物的理解建立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带有浓厚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和自我中心性。
尽管泛灵论带有浓厚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强调自我的情感体验,但并非完全不可取。利用幼儿的“泛灵心理”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在认知、行为、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促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不一样的世界。
儿童的世界是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建构出来的,里面充满了童话和诗意,任何事物都有他自己生命的影子。善用泛灵论,能使世界上万事万物在儿童头脑中的表征通过美术的形式表现得充满灵性。
从生理上来看,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不足以支撑幼儿进行全面的认知。因此他们在认识世界时更倾向于用最熟悉的部分,即对人和生命的认知来补全所有认知不完全的客体。在生活中,多数幼儿倾向将外在的客观事物与生命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具有生命的,人类能够与之对话。在幼儿美术教学中,运用好儿童的泛灵心理进行教学,能够促进师幼之间的交流。幼儿教师通过“儿童的语言”与幼儿进行交流,帮助幼儿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促进幼儿对事物认知的发展。
儿童的泛灵心理源于对有生命与无生命事物分界的混淆,这种心理倾向将会随着他们认知水平的发展而逐渐消失,而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更多依赖于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的不断丰富,这一点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对于美术这种浪漫色彩浓厚的学科,教师顺应儿童泛灵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能够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儿童良好的审美情趣。
幼儿与成年人在思维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儿童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成人因科学知识的学习,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变得客观严谨。因而师幼之间容易产生沟通不良的状况。在美术教学中,顺应儿童的泛灵心理能够促进教师对幼儿心理动向的把握,增进师生情谊,促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儿童泛灵心理的特点在于对事物是否有生命存在混淆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改进教学方法,简化儿童对概念的理解,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塑造以及想象力的发展。
孩子天生是充满好奇的,好奇心对于儿童认知和智慧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美术教学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自然事物和概念,随之而来的就是幼儿产生的大量疑问,有些事物和概念是这个时期的幼儿心理发展水平难以理解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泛灵论的特点,将复杂的、难以辨析的概念用拟人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将其简单化、具体化:一方面能够深入浅出地将概念向幼儿讲明白,推进教学;另一方面又尊重了儿童提问的权利,保护了他们的好奇心,促进了儿童的认知发展。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难免会产生人为的、不可控的场面。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样往往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远远胜过说教和惩罚。例如在进行美术绘画教学时,引导孩子要在规定的地方进行创作,可以说:“你的画笔最喜欢亲吻老师发给你的纸,如果它没有跟画纸在一起的话,会难过的。”也可以说:“墙壁非常爱卫生,如果把它弄脏了,它就不会跟你们交朋友了。”孩子听了以后会非常注意避免在画纸之外的地方绘画。当孩子们玩玩具、看图书或用过物品后,为了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物归原处、摆放整齐的习惯,可以引导他们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很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你们要帮助玩具宝宝、图书宝宝、衣服宝宝回到它们的家,否则它们会迷路,找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
泛灵论能够使幼儿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这种能力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幼儿特别喜欢运用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幼儿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特点促进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迅速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创造条件,鼓励儿童表现和创造,切忌用成人的眼光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完全按照现实来表现对象。在幼儿需要指导时,我们应充分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指导,以便幼儿能更好地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去创作。
基于对泛灵论的思考,以大班活动“多变的云彩”为例对泛灵论在幼儿美术教学的运用进行分析。
首先通过谈话引入活动,帮助幼儿回忆云彩的变化,再配乐欣赏诗歌《云彩和风儿》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意境,激发幼儿的猜想。“天上的云彩真有趣、天上的风儿真能干!风儿一吹把云彩变成了什么(小白船、大狮子、羊群、胖娃娃)?云彩变成各种不一样的东西,是谁让云彩有变化的呢?对呀,是风儿。风儿和云彩是好朋友,是风儿让云彩变成不同的样子,我们再来听一听、看一看。”
接着播放教学课件,用语言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画面。“云彩变成小白船,小白船飘到哪里去了?云彩变成大狮子,大狮子干了什么?云彩变成胖娃娃,胖娃娃做了什么?风儿和云彩一对好朋友,玩得可高兴了!如果你是风儿,你想把云彩变成什么呢?小朋友想象力可真丰富!天上的云彩真有趣、天上的风儿真能干!我们一起来当能干的风儿、变出千变万化的云彩来。”
然后拿出不同类型的废旧书包,蘸满颜料,示范拓印和遮挡的技法,并用儿童化的语言引导幼儿练习拓印技巧,使幼儿感受拓印玩色的乐趣。“包包要去黄色的盘子玩了。蘸满颜料,两手端平。包包,快点到这里玩玩吧!”
最后教师引导幼儿对观察色块,借形构想,激发幼儿添画的兴趣。“天上的风儿真能干!你发现它把云彩变成了什么呢?它们(色块)抱在一起、搂在一起了,你觉得这个像什么?用画笔画出来吧!”
以上案例中教师的语言表述充分体现了泛灵论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目前,这种交流方式已经成为常态。尽管“泛灵论”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十分陌生,但是许多教师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顺应儿童的泛灵心理,通过拟人化的语言,将风儿和云彩赋予人性的色彩——自然界中因气压差而产生的风,在教师的口中,变成了调皮的小孩,吹一口气就能把云彩变得形态万千,这样的形象在幼儿的心中顿时变得可爱可亲起来;而云彩也变得十分活泼可爱,在各种颜色的盘子中跳来跳去,有时不同颜色的云彩还能友爱地抱在一起,这样的形象正符合儿童的心理,将无悲无喜的自然风物化为了儿童成长的玩伴,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脑海中美妙的世界表现在画布上。
在教师的教学中,拓印和遮挡的技法也在泛灵化的语言中变得通俗易懂。幼儿在进行活动时,能够轻易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中。
总而言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幼儿的泛灵心理,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其对幼儿认知发展、情感体验以及与幼儿平等对话的作用,将泛灵心理融入到幼儿美术教学中,促进幼儿理解概念、培养良好习惯和发展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