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兵肖胜文
(1.中山大学体育部 广东 广州 510275;2.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广东 广州 510275)
太极拳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良好的健身价值,历来都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全国各普通高校的太极拳教学目标大多停留在套路教学层面,止步于常规的教学时间和内容。学生认识不足、参与度低、积极性不高,将太极拳视为老人拳,期末考核完成即意味着太极拳传承的完结。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推广太极拳在青年学子中的传播,也不能达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为破解此困境,教育部早在2002年就明确提出:“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十余年来虽然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一直呼唤沟通课堂内外,各类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真正实现者寥寥无几,在多份关于高校武术社团发展现状的研究中都显示出了课堂与社团、教师与学生分离的困境。有鉴于此,2017年以来团队尝试在中山大学南校园太极拳课程教学中探索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此模式破解武术教学乃至公共体育教学中的部分问题,同时为该模式的推广理论支撑和实践案例。
中山大学目前拥有多名武术教学老师,在广州、珠海四个校园开设太极拳、散打、健身气功等相关武术课程,每学期选修人数庞大。此外,四个校园同步设置有武术协会,主要教授基本传统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散打和醒狮等项目,拥有会员100余人。在此基础之上,学校选拔优秀的武术学生组成了专业的武术队和健身气功队参加校内外各级比赛,以期斩获佳绩。近年来在学校大力推动学生体育锻炼的大背景之下,太极拳及传统武术的推广在中山大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未能避免目前各普通高校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困境。
单从课程设置来看,中山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涵盖三大球、游泳、高尔夫、龙舟、定向越野等十余类,武术仅仅是其中很小一部分,部分院系的学生可能因课程安排无法选择武术类课程;从体育团队分布来看,中山大学重点推广排球、击剑、足球、游泳等现代体育项目,建设有高水平运动队,各院系普遍建设有篮球队和足球队,四校园共有各类体育社团约30种;从校内体育赛事来看,游泳、定向越野、足球、篮球等现代体育运动赛事举办频次和参与人数较多,武术比赛仅有一年一度的“康乐杯”传统武术比赛,全校参与人数不过百余人。因此,根据2019年3月份的调查问卷显示,虽然90%选修太极拳课程的同学表示是纯粹想学习太极拳而选课,但是整体来看学校和学生都更加倾向于推广和参与现代体育运动。在进一步的深度访谈过程中,不少同学认为太极拳存在入门难以至于数月才能有所小成,习练时缺乏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太极拳比赛要求过高需要专门时间练习可能会占用太多时间等等问题。因此,其他门槛低、团队合作高、拿体育积分方便、有趣好玩儿、立竿见影的体育运动更加吸引他们参加。
中山大学太极拳课程主要教授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和陈式精要十八式,课堂教授和期末考核都是以套路演练为核心,教授则将套路各式分别教学连成一套反复模仿练习,考核则以整套套路演练水平高低为标准。学生以为太极拳不过如此,反复模仿也觉得枯燥,不少学生选择考前突击完成套路学习,平时很少主动练习。即便主动练习太极拳如无专人指导,单单凭借记忆重现和模仿网络视频往往也使他们感觉到力不从心。因此,选修太极拳课程之时尚不能提起兴趣用心习练,遑论考试结束再度过期末考试和漫长的假期。根据对修完一学期太极拳课程的同学进行二次调查的情况显示,除加入武术协会坚持习练太极拳者外,基本都放弃了选择太极拳作为健身方式,并且经过一个假期已经忘掉了上一学期所学习的套路内容。
太极拳课程与武术协会、武术队分离,学生组织不能有效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在没有武术高水平运动队的情况下,为组织学生参加高层次武术比赛并取得良好成绩,主持武术队的老师们会选拔有武术基础和潜力的学生邀请他们参加武术队。但是,不在其职的老师则不会特别留意素质优异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只会介绍武术协会的存在,而不会主动将武术协会主动作为太极拳课程的第二课堂。武术协会和武术队对中华传统武术的传播一般仅限于内部训练、对外表演、参加比赛以及将这些活动进行新媒体推广,但是这些面向的群体都十分狭窄,导致既不能有效传播武术文化,又不能切实服务学校师生的强身健体和文化认同需求。
综上所述,由于存在各类问题,学生在期末考核时套路演练水平其实普遍不高,在结束课程之后继续习练太极拳的比例往往不高,甚至太极拳对其正面积极影响也不大。为此,从2017年秋季学期始,我们决定依托武术协会开设太极拳辅导站实践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课内外一体化指的是以太极拳课程为核心,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实践课内外一体化,课堂是根本,教师是桥梁,学生社团与武术协会是依托,三者必须紧密配合,统筹设计。
太极拳课程的设计和目标不能以套路为核心,而是要以套路线索串联起整个武术的精髓,通过实际体验使初学武术的学生抛弃过去陈腐观念。在中大的太极拳课程教学改革中,除保留现代的热身运动外,我们将健身气功八段锦加入热身运动项目,一方面可以丰富热身的种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八段锦的功法使学生体会到传统武术对伸筋拔骨等方面的作用。另一项改革要点是在坚持站桩这一个通行的太极拳教学基本功的前提下,教授难度更大的缠丝作为核心基本功,如此学生才能真正体悟到腿部力量和核心力量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与运用。在以上的改革之下,教学的套路内容由通行的简化二十四太极拳变为陈式精要十八式,将陈式太极拳的发力作为重要的吸引点。同时,在学期末简单教授太极拳推手,通过太极拳实战体验让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的套路内容,将套路与实战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太极拳教学与传播。最后,由于学生的基础和教学时间等多方面的原因期末考核专项内容以套路演练为主,但同时辅之以太极拳基本功的考核检验学生在腿、手、胯等多方面的功力增长情况。
太极拳课堂教学时间较短,每周两个课时的学习根本无法使学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课后有心学习的人无人指导、无心学习的人无人督促是高校太极拳教学的重要症结。以往老师将教学视频分享给学生,并且要求学生一周练习三次并发送视频供老师核查。但是,由于学生太多老师实际无法兼顾如此多的学生是否认真习练,同时学生也经常偷懒摆拍或者干脆不拍。为此,教师必须拥有一支课后的辅导队伍,协助其完成课后辅导和拓展提升的任务。2017年我们尝试通过武术协会的太极拳部开设太极拳辅导班,教学内容与老师课堂保持一致,帮助同学们完成复习巩固任务,并且提供赛前突击指导。对于行有余力且对太极拳感兴趣的同学则邀请加入协会训练,进一步提高其技术水平。这样,既能满足选课学生学习和考试的基本需求 ,帮助他们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也能为其提供更好拓展平台,可以接触到更深、更广的太极拳文化。
除围绕太极拳课堂之外,为使学生的太极拳技术和对太极拳的兴趣进一步提升,且能够在付出中得到相应的成绩和荣誉,引导和选拔优秀学生以赛促练必不可少。比赛和表演不能作为学习太极拳的终极目标或唯一目标,但却是在短时间内促进个人和集体进步的极好方式。中山大学每年春季学期会定期举办校内 “康乐杯”传统武术比赛,太极拳教学班都会鼓励学生前往参加,并且由武术协会帮助培训以取得好成绩。比赛成绩突出者,则进一步邀请其参加集训,备战省赛或国赛。同时,2012年9月,中山大学成功申报首批“中国武术协会段位考评点”,在教学改革中也将太极拳段位考试融入其中,通过武术协会进行段位教学。另外,我们支持学生参加校内的各类武术表演,例如校运会开幕式、上巳文化节等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加大家的获得感。
通过两年的改革实践,中山大学的太极拳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太极拳课程质量不断提升。在学生期末考核方面,太极拳专项得分较往年有普遍增长,优秀学生的套路演练水平较大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也有明显改善。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和想法也在朝有益的方向转变,95%以上的学生对课程表示满意,并且愿意继续选修或者习练太极拳。目前武术协会有骨干二十余人,其中十余人是通过修习太极拳课程结缘太极拳,选择继续在武术协会继续练习太极拳;
第二,学生太极拳组织获得长足发展。在未实现课内外一体化之前,中大南校武术协会习练太极拳者不足十人,且难以坚持训练超过一年,组织力量薄弱。通过开设太极拳辅导站,协会中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大幅度增长,每学期活跃会员保持在40人以上,且形成了低年级、高年级、研究生等多层次结构,坚持习练太极拳人数大幅度增长。同时,太极拳辅导站也在发生变化,最初参与者仅仅20余人,到2019年春季学期报名参与人数已经突破300人,太极拳运动在学生中间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第三,学生的太极拳演练和技术水平普遍提升。协会骨干方面教学相长,在组织太极拳辅导站的同时,辅导站的组织者的太极拳技术水平、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得到了充分锻炼和提高。普通学员学有所成,在校内“康乐杯”传统武术比赛中,报名参与太极拳项目的超过60%,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南校同学相较于其他三个校园的同学比赛成绩更为优异,尤其是参加武术协会或经过太极拳辅导站培养的同学基本上包揽了个人前三名和集体一等奖。在2019年全国大学生太极推手大赛中5名入学时武术基础为零 (其中一名除外)通过太极拳教学班进入武协坚持习练的同学,获得了2个第一、1个第二、1个第三、1个第五的好成绩。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改革,学生能够超越期末考核收获更多的成绩。
高校太极拳课程不能固化于套路演练,不能局限于教学课堂,不能止步于期末考核。太极拳是值得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当代青年值得选择的运动项目之一,高校太极拳课程首先应该想到如何吸引学生长期习练太极拳,首先应该想到如何切实提升学生身体素质,首先应该想到如何通过太极拳立德树人。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实践,使课堂与学生组织和武术竞赛表演联结起来,拓展太极拳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长期的习练中改善和提升身体状况,在参与学生组织和活动中培养自主学习、人际交往等多种能力,在竞赛和表演中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