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建生
(山东省青州市郑母初级中学 山东 青州 262519)
纵观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向中国这样如此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向我们一样在经历过“东亚病夫”之弱之痛后的彻悟——“少年强则国强”。
然而,现实却是给了一记响亮的耳光。青少年体质健康合格率是年年测年年降,“野蛮其体魄”已成为一种美好的奢望。青少年的近视和肥胖率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不用去看数据统计,随便去一所小学或中学,就不难发现“近视+肥胖”几乎是让全班覆没。
那么,不仅要问,国家如此重视,下发的有关青少年体质健康文件的规格如此之高,为什么还出现这种局面呢?
问题就是出现在观念上。中国人骨子里坚定地认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最为重要。“体育”只是身体锻炼。这种错误认知是“毒害”青少年和产生新的“东亚病夫”的根源,必须予以更正。这也正是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
(1)认知体育运动。
①定义体育运动
广义上讲,体育运动是指身体行为的过程,以增强体质为宗旨,以身体素质锻炼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在内的全面发展,是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
体育运动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身体素质培养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包含走、跑、跳、投以及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身体活动练习过程。
②体育运动的功能定位
体育运动不仅有健体强身、娱乐游戏等本能,另外还具有教育、政治、经济等社会价值功能。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句话诠释了体育运动的核心内涵和功能。另外,体育运动在外交上的屡建奇功,例如“中美乒乓外交”、“印巴板球外交”等众多经典案例。
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勇敢、坚毅的性格,培育超越自我、迎难而上的品质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对公平竞争观念,团结协作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
体育运动是身体行为的过程,属于社会范畴,坚持运动不仅持续改变、影响自身体质,特别对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和情绪调节能力提升非常显著。体育不仅锻炼了承受力和意志力,且不断激发斗志和上进力。团体运动项目,能锻炼青少年的分工协作,团结协调能力,更能激发其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一致的精神。
③体育运动的本质界定
体育运动的本质,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不断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发展服务。
④体育运动的基本分类
a.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英文为sport,是指全面增强体质,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体或群体)在体力、智力等最大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专项运动技能高峰和争创高水平运动竞赛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过程。竞技体育具有竞争性、排他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功利性、不确定性、娱乐性等主要特征。
b.大众体育
大众体育亦称社会体育或群众体育,是指人们自愿以强体、休闲和社交等为目的,不追求创造专业技能和竞赛成绩,而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群众体育是社会全体成员,在业余时间进行的,多样化的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c.运动康复
运动康复亦称体疗,通过运动使伤残、伤病等人群,在身体功能和精神上获得全面恢复,重返社会。运动康复是新兴的体育、健康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运动康复疗法是主动疗法、全身疗法、自然疗法。
(2)体育教育。
①定义体育教育
第一轮现场应用使用2个CK306B型钻头,所钻地层为塔河油田石炭系巴楚组地层,岩性为棕褐色泥岩、浅灰色含砾粗粒长石砂岩、浅灰色砾质粗粒长石砂岩。
体育教育即为狭义的体育运动。体育教育是以增强体质,而教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方法,且培养道德品质和意志性格的教育和学习过程;它是对身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②体育教育的本质
体育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青少年的运动能力与锻炼习惯,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和精神品质。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体育锻炼密切相关。
③体育教育的目的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体育是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随着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体育教育从最初的“增强体质”和“传授技能”的单一锻炼功能,现已成为承载青少年身体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双重目的。
(3)体育教育的价值。
①增强身体素质
体育教育对于青少年最直接、最显著的价值,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这种价值主要以两种形式体现。一是通过体育老师的教授和指导,青少年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或体育课程,而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另外,还体现在青少年正确认知体育促进了行为的改变。经过长期不间断的体育锻炼、技能训练,青少年逐渐形成对运动与健康的正确认知,增强自身健康意识,伴随成长逐渐养成健康行为和自觉锻炼习惯。
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的竞争性无法替代,只要参与体育运动就一定会面临挫折、失败和困难,青少年只有在体育运动中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其抗压力和自我调节力才不断增强。经过反复锤炼,就培养出了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当然也会收获成功和进步的喜悦。在此过程过中,就形成了自我客观评价能力与习惯,对于自信心的提升和自尊心的增强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使青少年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③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课程或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帮助青少年习惯在遵守社会规则和规范秩序中生活,自觉用社会规范和规则来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青少年在体育课上所习得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体间的健康关系;有责任、敢担当;树立团结协助、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懂得关爱、尊重他人;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创新和学习能力。
体育观是指对体育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体育观是对体育所包含的科学精神、认知、思维和态度的总称。科学体育观是体育运动实践在人们头脑的正确反映和呈现。
体育首要是身体锻炼,同时包含体育精神。如果体育只具备锻炼身体的功能,那就是广场舞,只是简单的活动筋骨,最多也只是技能训练,本质上与“教育”无关。然而,真正的体育教育绝非如此,它应该是通过身体运动达到改变和提高身心等各项“品质”。
体育活动或竞赛的公平、公正、公开是体育整体面貌的反映。体育所具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是体育的理想、信念、节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核心支柱和灵魂。
体育课对青少年精神塑造和品质提升,是读书和课本根本无法实现的。因此体育教育从精神教育层面上是无法替代的。
体育锻炼生活化是指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吃饭、喝水。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正确认识体育健康,“体育锻炼生活化”词义不断丰富,如今,可诠释为“运动无处不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青少年一定牢固树立“运动生活化”观念,“每天锻炼”成为终生习惯。
(1)有益身心健康。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运动的核心内涵。研究发现,坚持适量锻炼,可以提高运动技能、促进机体生长发育,有效增强人体适应力、提升免疫力,提高内脏器官机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工作能力,缓解精神压力、愉悦心情、改善人体亚健康状况,从而有效的防病治病,促进身心全面健康。
(2)有助于增强交流。
实践证明,体育运动能有效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增进群体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体育交往,还能消除国家间的隔阂,促进两国间、不同民族、种族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缓和社会矛盾,消除国际纷争,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彪炳史册的贡献。
(3)促进经济发展。
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体育,对经济活跃度的提升至关重要。体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经济效益,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在发达国家体育创造的增加值占GDP达到5-8%。
(4)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体育运动不仅促进人们身体健康,还能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广场舞等群体性锻炼活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化解了矛盾,消除了误会,构建出社会和谐。
青少年,在认知上要摆正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以及智力发展的关系,要把身体健康与发展放在首位。知易行难,现实是在升学和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对运动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已成了“盲区”。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的意义。
学校教育应开足体育课,多些户外运动,不要将孩子憋在教室或家里,相反必须经常进行户外游戏、打打球、跑跑步等,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提升体质,也能释放并保持运动天性,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
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是它蕴藏着无穷的乐趣。“追求未知、探索变化、成功与失败”等最能引起青少年的乐趣,而这些因素体育运动中几乎都具备,都有其身影。
体育运动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实用价值,但前提必须是运动能力培养与习惯结合。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然是经年累月的坚持,终成习惯。所以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每天要求、天天督促,孩子也必须正确对待,认真研磨、反复练习,才能练就技能,成为习惯。
从需要的角度看,运动项目有三类:娱乐项目、必选项目、终生性项目。娱乐项目一般适合小学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必须项目如游泳、骑自行车等。因为这些项目不但是运动,还是一种极大实用性的能力。必须项目可结合特长和喜好来选择。所谓终生项目,指的是每天都有条件进行的运动项目,这是养成运动习惯的重要标志。这些运动项目应该具备:(1)对场地、器械要求不高;(2)能够活动全身有相当的运动量;(3)以自身活动为主,如长跑、快走、武术等。
对待孩子的身体锻炼,学校和家长都要向重视其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一样,甚至要更加重视。这就需要做到:制定运动与成长计划、坚持经常性督促和检查、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
总之,青少年体育教育关于到祖国的未来,关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唯有强调和落实“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坚决杜绝体育课、户外运动时间被挤占和挪用的情况,强化体育的教育功能,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家长更应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和运动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