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 镇江 212001)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特别提出要“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全民健身重要性的不断提升,是实现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这一目标的必然结果。
社区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途径,其价值和地位日益凸显,已经发展成为全民健身体系中的核心架构。从1989年由天津市河东区首次提出社区体育至今已经历30多年的时间,国家不断加大在社区体育上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与投入,社区体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仍未能满足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中国国家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体育领域改革创新与体育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仍不相适应,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通过教育与教学培养人才;通过科研工作发展科学;利用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当时当地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个重要职能。高校应依托丰富的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体育发展中遇到资源匮乏的问题,以此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推动全民健身的落实和普及。
我国的社区体育主要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 (相当于街道、居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高校体育资源是指高校开展体育教育和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与高校体育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体育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建筑物、图书资料、人力资源数量、专业、业务能力,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人、财、物的总和,狭义的高校体育资源仅指体育场馆、体育教学设施、设备、教育经费等。
近年国家对群众体育进行大量的投入,社区体育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与我国全民健身战略提出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是表现为社区体育在体育设施、体育指导和体育组织管理等方面未能满足社区成员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体育运动需求。
体育设施是保证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是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6m2。已经达到2016年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要求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m2,但是数据中包含大量行政机关管理,事业单位管理以及企业管理的体育场地,体育场地的单位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社区体育场地的数值较低。受客观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社区体育设施资源仍相对匮乏,与社区成员不断提升的体育运动需求不相匹配。
社区体育指导员和体育辅导站点的相关制度尚不健全,缺乏专业的个人或者机构对社区成员进行长期、稳定的体育运动知识的宣传和指导,社区成员体育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社区成员对于体育运动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充分激发其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区成员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针对性不强,缺少长期的体育锻炼规划,对于体育锻炼过程运动前的热身,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的掌控、运动后的保健和恢复以及对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体育锻炼的效果较差甚至出现运动损伤。
高效的组织和管理是体育运动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社区由于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等问题,没有专人或者部门专项负责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导致社区体育在组织管理、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大多数社区体育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和组织,社区体育活动存在自发性、随意性和无序性的特征。社区成员的体育活动长期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状态,缺少交流和沟通。锻炼场地争夺、广场舞伴奏音乐扰民、社区健身器材伤人等事故时有发生。社区体育群体活动无法有效开展,社区成员得不到体育活动的广泛参与,无法促进了社区成员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反思,推动社区成员了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形成。社区体育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全民健身的推广普及。
高校在教学、科研活动之外,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源,从事了旨在推动其所处的社区、城市乃至社会全面发展的活动,高校依靠明确的理念和系统的制度对这些活动的定位和开展加以管理,将其作为组织自身的一种职能。依托丰富的高校体育资源为社区体育提供相应的服务,能够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缓解社区体育资源与社区成员体育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配备目录》对不同学生规模的高校的室内室外体育场地设置分为基本配备类和发展类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根绝《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截至2013年12月31日,高等院校拥有4.97万个体育场地,场地面积0.82亿m2,占全国体育场地总面积的4.15%。高校拥有面积广阔、类型众多、规格标准的体育设施资源。由于高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集中,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期间部分体育设施出现空置,与社区体育设施资源贫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向社区成员开放高校体育设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体育设施资源短缺的情况。
制约高校体育设施服务社区体育主要因素有安全问题、经费问题、高校体育教学秩序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高校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外来人员和车辆的管理、体育设施开放的时间和区域、体育设施收费项目和标准、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办法等,并广而告之。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通过合理的安排校内体育设施开放的时间,确保高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校内安全保卫措施,科学规划开放区域,减少安全隐患;将政府拨款、社会捐赠、高校经营及校企合作相结合,以服务为主兼顾体育设施维护成本、人工成本和社会效益为原则制定校内体育设施收费标准。
从制度和措施上为高校体育设施资源服务社区体育提供保障,减少高校体育设施空置率,减轻高校体育设施维护压力,缓解社区体育设施资源短缺的情况。
高校拥有数量众多的专业体育教师,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科研水平,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大量的体育前沿信息和丰硕的体育科研成果。同时普遍拥有教练员、裁判员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资格证书。
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重视教师社会服务考核,建立健全对教师及团队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相关的经费使用和利益分配方面的激励机制。为高校教师服务社会及其保障工作做出了行政指导。
以体育教学服务社区体育。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现场教学、网络学习等方式开展体育运动知识的普及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培训,针对社区成员不同专项技能的学习需求,设置初、中、高不同等级的培训班。传授和指导社区成员体育运动的知识、技巧,为社区成员提供运动技能的培训。使社区成员有针对性的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并掌握该项目的相关知识,能够科学健康、长期有效地参与体育运动。同时通过服务社区人群,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授课能力。在服务社区体育的过程,发掘高校体育教学与社区成员体育需求的契合点,优化教学内容,推动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使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近于社会所需,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体育科研服务社区体育。社区成员人数众多、背景复杂,体育爱好广泛,为高校体育科研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科研和信息资源的优势,开展社区体育科学研究,探索社区体育的特点,归纳社区体育的发展规律,寻求社区体育的发展途径,为社区的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策略和实施路径。同时利用科研成果反哺社区体育,为社区成员寻求符合社区特色、群体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锻炼方法、手段,推动社区体育健康发展。
高校在教学安排,活动管理、团队建设、竞赛组织和参与等体育活动组织和管理方面具有健全的机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通过建立社区体育团队,如俱乐部、兴趣小组、项目协会和体育指导点,或者有选择性的将社区成员纳入到学校相关体育社团中,通过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如采取分区分流、分段分时和分项分员的方法,引导社区成员充分合理的使用高校体育资源,有序的进行各项体育活动,避免社区成员之间及与学校体育工作在体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上的产生冲突。
高校和社区合作组织社区成员开展不同项目、不同层级和不同目的的体育群体活动,如各种趣味比赛、表演赛、低竞技性比赛和正式比赛等,展示社区成员体育锻炼成果,吸引社区成员或作为观众或作为选手广泛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加强社区成员间交流,引导社区成员形成共同体育目标,培育体育氛围,激发社区成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全民健身体育文化。
此外,通过组织社区体育群体活动,丰富社区成员的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加强社区成员的交流,改善了社区成员的人际关系,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高校与社区在合作中,增进了学校与社区、师生员工与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加深互相之间的了解,推动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交融。
高校依托自身充足的体育设施资源、教学科研资源及体育组织和管理资源为社区体育提供了物质、人才及组织和管理等服务,为缓解我国社区体育资源的供给不足提供了一个思路和方向,在此过程中选拔具有体育特长和组织才能的学生参与到服务中,通过服务社区体育锻炼了学生相应的才能,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意识,探索出一条新的高校教育与社区实践相结合的育人途径。既完成了服务社会的高校职能又提升高校的社会美誉度。
最后,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一是需要政府进行宏观的统筹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二是需要高校“练好内功”做到管理规范化、服务多元化、信息透明化、机制长效化。三是需要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和积极引导。此外,还需要三方共同协调人、财、物的投入和配置,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