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直机关第九幼儿园 安丽娜
一年一度的校园惊悚动作大戏——幼儿园新生体检,再一次落下了帷幕。作为一名旁观者,我发现通过这件事情能快速地甄别出家长与孩子的日常沟通模式。下面我们来看看几种不同类型的家长。
忽悠型。妈妈对男孩说:“没事,一点都不疼。”接着从几位哭着的小朋友中间指着一个不哭的小女孩说:“你看,那个小朋友就不哭,肯定不疼,来吧。”
贿赂型。男孩看到白大褂就要跑,妈妈立刻抱住他说:“你坐在这,我让你看动画片。”
否定型。男孩一进门就显得非常恐惧,开始消毒时就已经哭得眼睛都睁不开了。针扎进去时,他哭喊着:“疼!疼!”拔针之后,妈妈说:“真棒,一点都不疼,宝贝都没有哭。”
鼓励型。爸爸说:“奥特曼都不怕疼。你不是和奥特曼一样厉害吗?”男孩:“我很厉害的。”爸爸:“那抽血就像奥特曼打怪兽一样,来,我们来战胜它吧。”男孩带着雄赳赳的气势坐了下来。针一扎进去,哦,被打败了。
帮助型。爸爸对轻声哭着的女儿说:“可能会有一点疼,你要是害怕,就看外面的小朋友,你看那还有一个小房子呢,红的顶,黄的墙。”女孩虽然哭,但是一动不动,配合着医生完成抽血。
其实,验血时孩子的哭闹是正常的情绪表达,他在告诉家长:我紧张、我害怕,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如果家长忽悠孩子,说打针不疼,否定孩子的感受,或者利用手机换取孩子的配合,其实都是没有“看见”孩子的情绪。这些方法都没有给出面对紧张、恐惧时的应对策略,所以抽血这件恐怖的事情会让孩子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
鼓励型的家长,看见了孩子的情绪,能和孩子共同去面对,用英勇的卡通形象或者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来为孩子加油打气,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缺乏应对的策略。
帮助型的家长可以说是做得最棒的。因为他们不仅看到了孩子的情绪,承认会疼、会害怕,还会给孩子一些应对策略,比如看其他地方转移注意力。
这让我想起了那一年我的孩子们体检的事。小男孩小雨跑过来说:“安老师,我害怕。”我立刻抱了抱他:“我知道,我抽血之前也害怕。”此话一出,小雨立刻瞪大了眼睛。有的孩子指着我哈哈大笑:“老师也怕扎针。”我说:“扎针疼啊,谁不怕?但是为了健康没办法。可是我知道,只有扎的时候会疼一下,像两个指甲掐一点肉那么疼,但是后面就不会太疼了。”说着我掐了一下,有的孩子也跟着我掐了一下。我继续说:“你如果害怕,可以深呼吸,可以和别人聊天,可以看别处,可以让老师抱着,但千万别动,扎不准再来一针就不好了。”轮到小雨时,他说:“安老师,你可以抱着我吗?”我赶紧抱住他,而他就像那个女孩一样,虽然害怕但是一动不动,配合着医生完成了抽血。
教师和家长的作用,不是让孩子不去面对恐惧,而是告诉他面对恐惧应该如何去做,这样才能收获一个情绪稳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