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王美凤
面对高考的革新,我们不仅要在基础知识与道德品质统一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培养,实现全面发展,还要聚焦核心素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在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科学的教学引导中实现学习质量的实效性发展。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提出“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其内容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在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地理学科考试首先应彰显学科育人价值,发挥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其次,地理学科考试应评价学生在完成本学科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同时,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依据,地理学科考试还具有选拔性,应发挥服务选才的功能。第三,地理学科考试应促进教学内容优化,发挥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通过不同情境试题的设置,帮助教师开阔选材视野,丰富认知视角,不断调整和改进地理教学理念和策略。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学科考试,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知和灵活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以致用。
1.以学科主干知识为基础,注重关键能力考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定,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都是地理学科考试中的必备知识。地理学科考查的关键能力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而关键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至关重要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关键能力包括利用图文资料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能力,以及探讨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运用,要求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思考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拓展视野,充分进行知识迁移,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如2019年全国卷Ⅱ选择题第1~3题,以“城镇化”为情境,三个问题分别考查城市等级、城市的分布特点和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虽然“城镇化”是学科主干知识,但试题设置却需要学生对图文资料进行有效分析、理解和加工。
2.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凸显地理学科素养
地理学科素养综合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就是把握地理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区域特点,如德国鲁尔区与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带的不同特征;综合思维是建立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地理思维能力;人地协调观是指人类及其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地理实践力就是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这四个维度贯穿于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中,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6~8题,以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分布为载体,考查交通线路的区位选择、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影响交通线路运营的因素。重点考查了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又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36题以澳大利亚汽车产业为载体,问“澳大利亚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考查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另外学生需要进行多方面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需求都较少的原因”,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思维。
3.素材选取贴近生活、关注热点,鼓励创新思维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创新性”,侧重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并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勇于摆脱惯性思维束缚,大胆创新。近年高考试题也增强了开放性和探究性,加强了对独立思考、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方面的考查,考查学生进行新颖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地理试题的选材与设计也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认知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发现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独特的见解。如2019年全国卷Ⅱ第37题第(4)问,以生活娱乐场所“滑雪场”为背景,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视角围绕滑雪场的发展转型提出有建设性、针对性的建议。该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思考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1~3题,以“村村冒烟”现象、“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为信息载体,考查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也考查学生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4.以区域为载体,体现综合性
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的“综合性”不仅是知识内容的综合,更是各种地理能力、素养的综合,考查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调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之间的联系、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之间的统一。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多角度地观察、认识、思考和解决生活、生产问题,加强了多维信息的有机整合。同时强调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地理学科理论基础,对相关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以揭示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联系。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9~11题,以“黄河小北干流堆积性游荡河道”为切入点,通过图文资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37题,以里海的形成和变化为线索考查学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里海的形成变化与地壳运动、气候及变化、河流水文等的关系,以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整个试题设置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还要对地理事物进行描述和阐析。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改进传统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应该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即先发现有思考价值的探索性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在高考评价体系背景下,在开展地理教学时,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做好表率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以加强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课时的教学时,为有效让学生得到学习能力的深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开展了以下教学设计。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太阳辐射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比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总结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大类。从而探究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与归纳总结的能力。此时教师可进一步设问:“内蒙古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试述内蒙古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有利条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既可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又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最终达到创造性学习。
2.注重学科主干知识,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
高考试题依托教材、立足基础、凸显能力。在备考过程中,尤其是一轮复习,要注重对中学地理主干和核心知识的学习,重视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的教学。如等值线、地球运动、天气和气候、水循环、人口与城市、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产业转移等。只有夯实地理基础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地理考试中所有试题均以地理信息为切入点,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考查仍然是主旋律。地理信息包括地图、文字材料、数据统计表格等。在高考备考复习中教师首先应加强对学生信息获取、解读和整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一些“隐性”信息,如种植水稻。高考重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36题第(4)问“指出汽车生产退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学生应调用知识“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观察生活、关注热点,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高考一直不变的是对实际问题中地理知识的考查,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去分析人地矛盾产生的原因,继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了解其形成的根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也使得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体会人地关系。例如,在讲解“环境问题”时,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案例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本市雾霾天气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生成对雾霾的特点和危害最直观的认识。然后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去探究与分析。问题一:“雾霾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二:“雾霾天的形成和人类活动有关吗?”问题三:“如果你是市长,你会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治理?”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既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也为其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加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基础知识、地理技能、地理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与改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形成,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去研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当然,教师也要学会研读课本,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时,首先,教师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查询有关信息资料等方式大致了解水体污染的基本情况。其次,设定研究的问题:①如今环境中水体污染的具体情况,包括其污染的范围、区域、程度;②了解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污染的主要根源;③水污染对人们正常生活的严重危害。再次,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开展走访、问卷调查、到污染严重的河湖边考察等实地调查方式对芜湖县水资源污染情况进行研究,深入了解芜湖县水资源应用情况以及人们对水污染问题的认识。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资料整理、筛选、总结,并提出几点能够改善水污染问题的对策。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更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与动手操作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5.巧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和思维导图,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启发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不可单纯或直接对理论方法进行讲解,而应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和问题进行自主阅读、思考和剖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探究地理知识、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例如,在“大气的热力作用”第一课时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与大气运动有关的视频(如台风),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到与大气运动有关的知识点,并对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进行细致的讲解与分析。然后,通过实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同一水平面气压与气温高低之间的关系”“垂直方向上气压分布状况”等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之后提出一个探究问题:“在深秋时节,农民在新播种的农作物上铺上一层秸秆,或是在田边燃烧秸秆制造烟雾,试分别分析其原因和理由。”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层层分析与探究,既掌握了“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同时综合思维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思维导图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尤其是在高考的背景下,有效的思维模式是学生应对高考的一个利器。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展示地理知识关联图,通过这一科学化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例如,在“工业地域的形成”这一地理内容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分散等内容进行思维导图设计,让学生在直观化的分析中进行知识整合,从而深化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总之,在“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下,教师在教学时应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巧用各种教学模式,丰富地理教学手段和内容,学会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地理教学,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树立学生良好的高考心态、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