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
(潍坊美加实验学校 山东 潍坊 261021)
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风险也有着不同的规避和应对方式。对风险模式的归类有助于制定相应的规避方法。整体上小学体育课堂存在运动损伤风险、场地风险、管理风险、自然灾害风险4种类型。
运动损伤是体育课堂中最容易出现的风险,也是作为体育教师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风险类型。运动损伤分为技术性损伤和非技术性损伤。技术性损伤是学生在学习或展示某项运动技术的过程中发生的损伤;非技术性损伤是学生在进行体能类运动后产生的不适、虚脱、休克等等损伤。
校园室外场地是体育课主要的教学环境,与室内相比,室外环境更具有不可控性和不稳定性,这也是体育课潜在的风险要素之一。体育教师如果不能发现场地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就会让自己的课程教育暴露在危险之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管理者。体育课易于激发小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因此不可能时时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活动,因此教师一旦疏忽大意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缺失,特别是在我国存在小学班级容量大,部分发展较慢地区的学校场地设施缺乏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室外体育课管理风险不容忽视。除了人员管理,体育课的管理风险还包括器材管理。对器材的依赖是体育课一大特征,小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又对陌生的产品存在旺盛的好奇心,如果不对运动器材进行严格的管理,容易让学生进行违规使用,继而导致损伤风险。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灾以及随之引发的踩踏拥挤等现象导致的风险事故。在体育课堂上由于多为室外教学,对一些自然灾害有天然的规避能力。但另一方面发生灾害,处于室内的学生由于可以坐下继而增加安心感,而处于室外的学生在空旷的环境下会产生恐慌,甚至四处乱跑,这无疑对教师而言增加了管理难度,并且提升了风险度。
综上所述,在这4种模式当中前两者属于体育课特有的风险类型,后两者则是共通的风险类型。在应对过程中需要将风险的特殊性和普适性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建立具备整体性质的规避路径和体系,系统内的子系统除了各安其职之外还需要相互协作以应对各类风险。
小学体育安全问题是多种多样,有些是可以预防的,有些则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减轻其危害。
(1)教师对所教授技术会产生怎样的技术性/非技术性损伤有着清楚的认知。不同的运动技术会带来不同的损伤风险,例如体操中的翻滚动作有可能对颈椎产生压迫、短距离跑容易造成肌肉拉伤、一些跳跃动作对膝关节产生一定的负担等等。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技术存在怎样的损伤风险,为规避奠定基础;
(2)教师是否可以将各种技术所产生的可能性损伤的规避方法很好的传递到学生当中去。如何将规避的方法教授给学生是考验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一环。对于小学体育课来说绝大多数的技术性运动损伤可以通过课前热身得以避免,但学生往往对热身较为忽视。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运动前热身的价值和作用。另外在课前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身体状况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特别是课程内容有体能类项目时,需要教师确认学生是否达到参与这些项目的身体条件,小学生对自身身体状况认知不足,教师应该起到监督的作用,当学生在身体条件不合格状态下需要严格禁止参与体育活动;
(3)当出现运动损伤后是否具备救护技能。对运动损伤的救护是体育教师的必备技能,伤口的处理、包扎、心肺复苏以及对中暑、晕厥等体育活动多见的损伤现象的处理体育教师都需要掌握。这些技能除了教师自己主动学习掌握之外,学校也应该定期培训,以免教师生疏。同时学校应该为每位老师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护物品;
(4)加强教师与医务人员的沟通。对于一些损伤较重的学生,教师应该让学校专业的医务人员加入处理,这就需要教师与医务人员及时沟通。此外学校应该在日常工作中与附近的医院建立联合机制,一旦出现学生伤情,可以得到妥善处理。学校也可以邀请专业医务人员给学校体育教师开展损伤处理的培训。
(1)对场地的定期检验。学校应组织团队定期对校园进行检验,排除潜在风险。例如,是否存在危墙,校园周边的树木是否老化空心,场地内是否有玻璃或坚硬的碎石等等。检验团队必须要有体育教师在内,使其对教学环境进一步的熟悉和掌握;
(2)多班级上课应在课前教研组根据各老师的教学内容划分好空间。以避免教学空间重叠导致的意外伤害。
(1)严厉禁止“放羊教学”,在我国部分基层小学由于对体育课的忽视和一些教师责任心低下的缘故,存在着“放羊教学”现象,教师让学生在课上自由玩耍。这种行为既不能将运动技术传递给学生,也不能正确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更会大大威胁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身心安全,因此必须由学校严格监督,杜绝此类现象,并且从政策上重视体育课,并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给予重视;
(2)学校应制定专门的体育课管理规章。体育课在室外进行,其课程的特点和属性较为特殊,学校要召开相应会议,以体育教研室为核心制定专门的体育课管理规章,将安全保障作为管理条例执行,保证风险规避的程序化,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并追究具体责任;
(3)对器材的存放、提取、维护制定严格的流程。对器材的管理是降低体育课风险的重要手段。在存放方面要有专人看护,不同的器材要有相应的存放位置以避免存放损耗(例如,丢失、暴晒),在存放时负责人要检查各项器材是否完好,出现损坏要登记在册,责任到人;提取方面要有相应记录,教师应在课前亲自提取器材并进行课堂准备,如有特殊情况需学生领取,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正确携带器材,以避免学生在运送过程中受伤。维护方面需要由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器材损耗,并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以避免器材老化导致的风险。以上流程需要有相应的文字规章制度,并予以监督。
自然灾害风险往往是不可控和难以预测的,因此需要学校和老师在平时就做好各项预防工作以保障灾害来临的学生安全。
对于室外体育课来说,自然灾害来临最大的应对难点是如何保证学生的秩序,可以做到有条不紊的离开危险地带。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灾情模拟演练,让学生熟悉一系列应对程序,这样在灾情到来之际不慌乱,听从老师指挥。
风险规避与应对不仅仅包括课前的预防和风险发生时的处理,当风险发生后如何总结经验教训和反思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校应立即成立事故调查小组,找寻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撰写书面报告。其调查过程公开、公正,书面报告应客观详实。在人员配备方面除学校职工外,还应该邀请家长、社会第三方如当地教育局等相关工作人员加入,以保证事故调查小组工作的公平公正。
一些学校在出现安全问题后因担心学校声誉受损而隐瞒真相,导致与家长积怨增加。学校应该面向社会和家长主持召开三方会议,主动汇报调查结果。
要及时建立风险规避与应对的数据资料库,根据事故调查小组撰写的书面报告进行归纳和总结,不断强化和修正各类风险发生前的规避措施、发生中的应对方法、发生后的处理程序。将之前的不足重点指出以避免出现二次错误,降低未来风险再次发生的几率。
学校要组织体育教研室老师定期举行风险规避与应对演练。演练主要包括课前预防、课中应对、课后处理3个环节,并且由各年级学生全程参与。课前预防主要包括对场地、器材的全面检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判和分析。课中应对主要是根据各年级体育课的教学大纲,对课程内各项运动技术会造成的运动损伤及其救治处理方式进行全面预演,由学生扮演损伤者,教师扮演救治者。整个演练需要由学校成立专家组进行监督,并给各班级表现打分,其分数可影响教师工作评优。演练过程可邀请学生家长全程参观,让家长更加放心,同时消除学校与家长之间的隔阂与误会,对未来双方的沟通提供理性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