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义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朝阳 122400)
羊群养殖场中突发性羊快疫,主要是由于某种菌类引发的传染病,尤其针对绵羊,其发病及致死率相对较高,并且从病发到死亡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也被称为羊快疫。就算是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的病羊也会由于胃粘膜出血及坏死而导致死亡,特别在气候多变的季节,该病的发生率特别高,会给养殖场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得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对养殖场经济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作用。
2014年,务川县某养殖户引进了当地品种的成年山羊共50只,但是在饲养了半个月左右之后,从刚开始的三只山羊死亡,到最后山羊精神不振,在很短的时间也相继死亡,在短短的十天左右,该村养殖户就致死山羊将近24只,使得务川县某村的养殖户直接损失掉将近一万元左右资金,之后该村养殖户请相关部门进行检测,被确诊为羊群突发性羊快疫。
突发性羊快疫的病原体主要是腐败梭菌,其生存能力相对较强,在沸水下120分钟才可以将其灭杀,并且该菌也相对常见,比如在粪便、土壤等都会有,特别在潮湿的地方,数量会更多。而务川县该村的养殖户大多都采取放牧式饲养,甚至将自己的羊群放到一些相对潮湿的地区进行放牧,再加上该菌分布广泛,当羊群在一些不干净的水源或洼地进行饮水时,该菌就会以芽胞体的形态进入到山羊的消化道,在消化道内进行寄生,并在病羊的抵抗力相对较低时进行大量的繁殖,使得病羊的消化道黏膜发炎,从而快速致死。另一方面,该菌产生的一些毒素也可以通过血液对病羊的中枢神经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养殖户没有第一时间发现病羊的症状,病羊就可能发生中毒性休克,迅速死亡。据调查,该地区新购进的山羊没有接种过疫苗,其自身对病毒的抵抗力相对较低,再加上购回羊群时,雨水相对较多,在潮湿的环境中,山羊更容易受到菌类的影响,提高了发病率,致使山羊死亡。
突发性:务川县该养殖户中的山羊在感染该病菌时,并不会有很明显的潜伏期,山羊感染病菌后会快速死亡,并且死亡的地点大多是放牧过程及牧场上,甚至是早晨饲养的圈舍内。其症状大多是在采食时突然倒地、呼吸障碍、四肢痉挛、口鼻流出液体液,快速死亡。
急性型:除了闪电型的病例,还有一些死亡慢的病例,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呼吸及排便上,因为该病菌主要功攻击的是羊的消化道,所以山羊感染该菌之后往往会出现磨牙、呼吸困难和休克等现象,甚至由于消化道系统被攻击,使得病羊的粘膜遭到破坏,甚至发炎,使得羊群排便困难,颜色有所变化,最终导致病羊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而务川县该养殖户的羊群有两只山羊,发病之后最长时间也不到一天就迅速死亡。
养殖户中羊群突发羊快疫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其疾病防疫意识相对较弱,对羊群免疫知识的了解也不够深刻,所以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养殖户进行相应的培训,增强养殖户的防范意识,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在持续性发病的地区,要定期接种相应的疫苗,并且要针对羊群的临床症状,进行接种,通过给羊群进行接种,降低羊群突发羊快疫的病发率。
因为羊群感染羊快疫之后,其病程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羊群就会快速死亡,所以在发现疑似病历或病羊时,要立即采取正确的药物治疗,注射相应的青霉素或口服相应的药物,如果效果不佳,也可以配合肌肉注射适量的药物。另一方面,该病属于传染性疾病,所以要对羊群的全体进行治疗,连续提供生石灰溶液进行饮用。
首先,在引进羊群时,要注重引进时的环境。不仅要注意羊群所处的环境是否潮湿,也要注意羊群的密度,并且羊舍一定要建在合适的地理位置,不能够建在潮湿的山沟边,或者不适合羊群生活的地理环境;其次,在放牧过程中,必须适当的控制他们的采食量,并且要对他们的饮食进行严格的管理。在水源及食物的选取上,一定要健康及干净,并且在放牧时尽可能的选择干燥的草地进行;最后,饲养过程中病死的病羊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处理,将尸体统一深埋,严禁食用病羊的尸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类的需求也不在不断的增加,所以防止羊快疫的发生,不仅可以为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还可以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而防止羊快疫的发生,最主要的是做好预防工作,其中包括疫苗的接种、及时药物治疗及饲养环境的管理,希望本文的研究对羊快疫的预防有所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