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广州大学自2000年合并建校以来,一直在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路上砥砺前行。随着人才培养目标“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确立,学校立志让“爱体育”成为学生的底色。打造学生底色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从课堂内到课堂外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引导,不断积淀才能形成。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人们不再局限于口口相传、面对面交流,人们利用数字、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等终机等终端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
大学体育课作为在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程,作为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来源,作为未来国家栋梁之材基本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途径,势必要进行一系列改革,以适应高水平大学本科生培养的需求。大学体育课作为一门以技术为主的课程,传统教学基本是依靠口口相传、面对面指导,如何能将新媒体相关技术适当运用到大学体育课的技术教学中,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并最终成为大学体育课技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是本研究的切入口。
本研究以广州大学体育学院担任大学体育课教学的39名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问卷39份,有效问卷39份,回收率100%,问卷有较高可靠性。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及问卷星软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处理。
运用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思考辨析和论证。
混合式教学是指教师利用新媒体技术,将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进行优势互补,达到教学效果优化的教学方式。
目前广州大学的大学体育课(后简称“体育课”)是一门必修课,共4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及师资、场地、器材等配备情况选择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网球、健美操、武术等,每学期16周,每周一节(包括两小节,共计90分钟)。
本研究对体育课教学方式进行四种方式的预设,分别是:(1)线上方式教学;(2)混合式教学一,即线上为主,线下为辅;(3)混合式教学二,即线下为主,线上为辅;(4)传统式,即采用面对面、手把手方式教学。目前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体育课的教师主要集中在(3)和(4)两种教学方式,选择混合式二教学的有17人,占43.59%,选择完全传统方式的有22人,占56.41%。说明目前体育课教师还是以传统方式教学为主,混合式为辅。
从性别区分来看,男教师运用混合式教学的人数为9人,占男教师的39.13%;运用传统式教学的有14人,占男教师的60.87%;女教师运用混合式教学和传统式教学的人数均为8人。男教师运用传统方式教学的比例高于女教师。本科和硕士学历使用两种教学方式的人数相当,但是两名博士学历教师均采用传统式教学。助教和副教授采用两种教学方式的人数相当,讲师更多采用传统方式,教授更多采用混合式教学。
据研究发现,34岁及以下年龄教师采用两种方式的人数相同,从35-45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传统方式教学的人数逐渐增加,其中46-55岁年龄组使用传统方式教学的人数是混合式教学的1.5倍。
目前在球类项目的课程中运用混合式教学的比例普遍较低,而非球类项目的课程中运用混合式教学的比例相对较高。这可能与项目类别所在的场地、环境条件有一定关系。
在目前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进行体育课教学的教师中,绝大部分教师将线上教学控制在教学总时数的30%以内,说明线上教学在当前体育课教学中占辅助地位,且不适合占有太高比例。这与课程本身的性质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在关于混合式教学在现代体育课教学中的必要性调查中发现,认为进行混合式教学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教师有17名,占43.59%,认为条件允许、可以尝试的教师有19名,占48.72%,认为没有必要的教师有3人,占7.69%。说明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混合式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在关于混合式教学在体育课中线上:线下比例的认知调查中,30.77%教师认为线上:线下应该控制在2:8,有23.08%的老师不确定这个比例,有20.51%的教师认为这一比例应该是3:7,15.38%的教师认为这一比例应该是1:9,即有2/3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例应该控制在30%之内。
经过调查,目前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新媒体手段排在前三的是:微信平台、运动相关辅助软件和网络平台直播。由此可见,在当前条件下,以上三种手段比较适合教师在体育课使用。
在关于混合式教学效果的调查中发现,93.33%的教师认为教学效果非常好或好,主要是因为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维度学习技术、纠正错误动作的效率明显提高和方便讲解示范。有6.67%的教师认为效果一般,主要是因为校园网络信号不稳定、现有平台不适合技术教学、一些平台或软件需额外付费等。
混合式教学是大势所趋,目前要在多媒体教室里开展混合式教学,无论是网络还是软件平台等都非常完备。但是,体育课堂与室内课存在巨大差异,存在相当的特殊性。首先,应该在各场地架设网络设备,以确保场地网络信号稳定,如果条件允许,应该保证在课堂内线上教学期间师生免费使用。其次,是相关软件的开发。目前教师运用的软件比较分散,应该将一些体育课堂教学必须的相关功能整合到同一平台,以方便管理和使用。该平台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基本功能,如:签到功能、随机或点名提问功能、播放课件功能、实时拍摄学生错误技术并纠正功能、布置课后作业功能、学生技术动作视频上传功能、教师点评功能等,甚至应该具备对学生的课余锻炼情况进行统计并提出锻炼处方的功能等。再次,该软件应该可以在手机、Ipad、Iphone watch、VR等,甚至未来更便携的设备上使用,不再受限于室内课堂,不受限于体积巨大的电脑、投影仪等。
体育教师做为体育项目技术的传播者,不能再固守传统,只有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引领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增强体质,步入社会后才能更好的为祖国建设做贡献。虽然室内课堂不仅有稳定的网络、多媒体课室做硬件支撑,而且有“雨课堂”、MOC、反转课堂等软件支撑,所以开展起来显得更容易,但是室外课堂绝对不能因为有难度就放弃。运动心理学中提到的表象学习法,就是一种需要学生通过外观他人,结合外观自己,然后内化为自身所需的非常有效的学习手段。外观他人容易,如何外观自己呢?当前的多媒体时代,以手机为载体,以多媒体为平台,线上教学就能够轻松实时实现。因此,线上教学的应用完全可以在运动场上实现,事实证明,93.33%使用了混合式教学的教师都认为教学效果良好,甚至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只有广州大学体育教师建立起良好的混合式教学意识,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并运用到教学中,才能将线上教学融入到当前占有完全比例的线下教学(即室外实践课)中,实现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年龄在35至45岁之间,学历在硕士及以上,职称在讲师和副教授级别的教师,他们是学校本科教学的中坚力量,更应该有与时俱进意识,不顽固守旧,大胆将混合式教学应用到体育课教学中,充分体现时代特点、时代需求。
从2018年3月下达的广州大学《大学体育》校级课程教学大纲来看,大学体育1实践课30学时,理论课2学时;大学体育2实践课30学时,理论课2学时;大学体育3实践课30学时,理论课2学时;大学体育4实践课30学时,理论课2学时;大学体育5的10学时和大学体育6的2学时均为阳光校园长跑。体育课中实践部分占94.2%。
混合式教学在室内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高达100%,但是在室外实践课教学实现混合式教学存在一些难度,主要是实践课本身特点决定的。理论课,学生往往只需要通过大脑思考、记忆来完成。实践课,学生不仅需要通过大脑思考和记忆,而且最重要的是必须亲身参与练习,而且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让肌肉产生正确的记忆,才能最终实现某一运动技术的掌握。线上教学的比例并不能占取过大的比例,因为重复练习,最终实现技术的改进才是最终的途径。
体育课中线上教学可以集体讲解,也可以单独指导,将线上指导讲解融入到目前的讲解指导中去,而非单独划分出来为线上教学而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在体育课中线上和线下的比例关系应该如何,到目前没有定论。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73.33%的教师是根据授课需求,随时使用,但普遍认为线上教学的所占时间不超过总时间的30%。这一数据进一步说明了体育课中线上教学的灵活性及地位。同时,30%以下的线上教学比例,并不影响一节体育课学生练习中关于30%左右练习密度的相关要求。
就目前广州大学体育课各选项中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情况来看,球类项目较其他类别项目的使用情况偏低。除开软件、硬件等原因外,项目本身的特点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球类项目按照项群理论一般分为技能类同场对抗型和隔网对抗型,这类项目一般技术动作的要求与难美性、表现准确性项目要求不同,个体差异性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在确保学生技术动作基本合理的情况下,不是将学生技术动作的完美性做为评判标准,而是将技术动作完成后产生的效果做为评判的标准,即虽然技术动作不一定漂亮,但是效果好。例如:教师在教授网球的正手底线抽球技术过程中,学生在保证技术动作基本合理、不会造成运动损伤的情况下,因为力量不足,出现轻微的夹肘动作,但是击球效果好。教师会肯定其击球效果,然后告之其技术不足,提供其增强力量的锻炼方法。因为以该学生目前身体素质情况,无法马上使技术变得完美,如果一味追求完美,反而可能会影响其击球效果,甚至造成运动损伤。基于此,球类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技术动作的合理性,技术环节的完整性,对于完美性不做过分要求。
虽然项目特点如此,但如果球类课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融入线上教学,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平台接触经典技术视频,或通过对个体学生错误技术的实时线上分析讲解,不仅对学生自身,而且对同学相互之间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学生对经典技术动作孜孜不倦地追求,对掌握完美技术动作的渴望,才能促使学生提高自身基本身体素质,进而体现体育课学习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