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兵
(山东省莘县第一中学 山东 聊城 252400)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尽管体育学科的地位一度被边缘化,但是仍旧无可否认体育学科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必须有健康的体魄作为坚实后盾。而体育项目的学习不仅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体质,还可以令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获得短暂的放松,帮助学生调整状态,保证劳逸结合。但是,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在很大一部分教师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导致学生主观上不愿意从事体育运动。为此,高中体育教师务必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开展分类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客观来说,分类教学模式比较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主张教师在对学生个体进行充分了解的前提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体水平和性格特点量身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保障了其身为教学主体的自由,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就有正面促进作用。而且,通过对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类别划分,教师也可以找到最佳角度,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教学引导,提升体育教育工作的效率。
在我国,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他们要整日埋头苦读,面对繁重的课业任务,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都可能面临存在隐患。而且,由于学校方面不能够端正对待体育课程的态度,绝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也无法提高对于体育教学的认知,导致学生认为体育课的开设没有现实意义,主观上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掌握体育技能。而且,在进行课程规划时,很大一部分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心思并没有全部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对于各项体育运动始终抱有消极态度。究其根本,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思想概念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打压和抑制。同时,无论是体育教师还是班主任教师,都不曾为学生灌输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导致学生始终把体育学习放在次要地位上。除此以外,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自身也认为体育学科应该为其他学习任务让步,所以这部分教师不会主动去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需求,只在体育课的开展过程中完成例行的任务,开展统一化授课,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身心需求。而且,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面,体育教师以方便统一管理为出发点,并不会对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作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对体育课程存在消极态度,那么体育课程对学生也就彻底失去了吸引力,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受到了抑制。面对这种体育教学现状,学生很难掌握劳逸结合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如果学生的身心健康是“1”,学习成绩就是“0”,身心健康尚且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广大高中体育教师务必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高效完成好对高中年龄段学生的体育素质锻炼工作,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的唯一授课参考就是高中体育教学大纲。因此,教师更方便于统一化管理和统一化教学,以减小教学工作量。但是,尽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可以在本质上促进学生的体质锻炼,但是这种锻炼方式对学生而言无疑是新的负担。尤其是对于一些本身不擅长体育运动对学生而言,不仅他们被繁重的课业任务压得喘不过气的压力不曾缓解,强制性的体育任务会使他们苦不堪言。而且,个体差异的存在意味着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特长各不相同,忽略个体差异的体育教学计划完全没有价值。倘若体育教师仅仅是为了上体育课而开设体育课,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而开设体育课,那么体育教学也将陷入僵局,师生双方面的付出却未必能够得到与之对应的回报。但是,分类教学模式则截然不同。分类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以及兴趣爱好来制定教学安排,是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而制定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去充分挖掘每一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特长,使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分类教学模式本质上沿袭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与现代课程教育改革不谋而合。
高中阶段的孩子们在高考的压力下,本身就对体育学习不感兴趣,或者没有太多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总是让学生们跑步、跳跃,而这些老套的活动,不但不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令他们产生逃避体育课的情绪。所以作为高中体育老师一定要从高中生的爱好和意愿出发,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教条性,让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真正的放松,同时也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因为现在的高中生已经是00后的孩子们,他们对于体育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所以体育老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做到分类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要有亲和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魅力,这样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发挥出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优势和长处,让体育教学的内容得到更好的巩固和加强,实现体育成绩的飞跃。
分类教学的原则就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喜爱特点和不同需求去进行分类锻炼和提升,所以在体育锻炼项目的设置上,必须要增加其多样性,如果老师不能够领悟这个道理,在体育教学中仍旧以两到三个项目为主,这样就达不到分类教学的效果。只有加大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做好分类教学的项目设置,才能让学生们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可以让大家在体育学习中得到拓展,有利于大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另外,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也要避免强制性,可以将体育课程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这样大家就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去进行课程的选择和学习,不仅有助于大家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升,更能够培养学生们的体育兴趣,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大家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当中。
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是在新的教学体制改革中发展起来的,它可以给传统而古板的体育教学注入活力,让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让大家在兴趣的驱使下去进行学习和锻炼。比如说,学生们在进行球类的学习和练习时,可以分组进行,而且还可以举行一些友谊性的比赛,这样就能够激发起大家的竞争心理,在大家的协作与互助中,使体育课堂教学收到真正的实效性,也让分类教学模式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想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要保证老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达标,这就需要提高体育老师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进行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们的特点去进行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设置。而且体育老师与其它理论性科目不同,体育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会与学生们更加亲近,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们喜欢上体育老师,从而才会喜欢上体育课程,这样才能带领学生们去进行各项活动,并把学生们的特长挖掘出来,让大家在一起游戏和锻炼中得到成长。
对体育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这是体育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分类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和提升的需要,所以体育老师一定要做好课后的评价与反馈工作,找到课堂教学中的缺点和弱点,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建议,对课程进行合理的改进,这样才能让体育分类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完善。同时,老师还要做好考试成绩的协调工作,不能以成绩去定输赢,也就是说,对学生们体育成绩的评定,需要具有全面性,而不是一票否决,这样会打击大家的自信心,只有能够通过成绩反馈和综合评价,让学生们看到自己不足之处,并去努力改正和提升,就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大家的身体素质,实现分类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为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绝大多数的高中学校都会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体质检测和体育测试。教师在进行教学小组划分时便可以以此为划分依据,将兴趣爱好雷同、体质和体育能力相似的学生划分至一个小组。在长时间的磨合以后,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小组的实际水平制定考核的各项指标,以保证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适应体育锻炼的强度。当一次考核结束以后,体育教师要重新根据本次考核成绩进行小组划分,但是,此时教师却可以适当考虑更改小组划分的标准,将体育水平存在差距的学生分至一个学习小组,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而且,在全新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将会在短期内大幅提升,有助于锻造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理念。除此以外,分类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带来的好处是双向的,合理分组意味着教师不必再因为学生无法掌握一项固定的体育技能而感到焦虑,有利于教师推行多元化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主要有跑步、跳远、足球和篮球等少数几项重点活动,体育课程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很多学生对这些常见的体育运动并不感兴趣,导致学生面对体育课时常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参加体育项目。比如说,很多学生可能对网球、排球感兴趣,而很多学生则只是对跳绳、羽毛球等具有休闲意义的活动感兴趣。这是,教师就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身体素质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达到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强健体魄的最终目的。
在某种角度来说,体育运动确实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天赋。身体素质的差异在短期内无法改变,而教师希望的是学生能在体育运动中找到自我认同感,增加学习动力,而不是希望一些不太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产生自我厌弃的心理。所以,高中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模式不以为学生带来心理负担,而应该对体育潜能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既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要让学生由于过度的体育运动而产生过犹不及的效果,高效调节学生的心理。
综上所述,无论是旨在强健学生的体魄、放松学生的身心,还是希望学生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都应该考虑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合理分类、科学教学,是高中体育教学的价值意义被充分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