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
(安阳工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实际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理论教育、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公共必修课,与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蕴含着独特的思想政治因子,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培养完整个性的有效途径。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育课程的开设是寓思想品德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线教师,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利用好体育课堂这一途径,加强高校体育在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建设,推进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认识到体育课教学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把学生的运动技能、参与度等作为主要目标,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目标关注不足。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探索,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是当前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体育强国梦就是中国梦在体育领域的具体表现。蔡元培先生也说:“人的健全,不靠饮食,尤靠运动”。在人才目标的培养上,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是一致的。加强体育课程中的相关思政建设,实现两者教育的融合,展示出体育课程目标的多样性,又体现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两者在育人本质上的同一性。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运动员在参与体育竞赛等活动中,从准备到最终的完成过程中,蕴含着人们乐观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对于文化和人文情怀的追求、群体运动中的团队意识养成等,上述这些精神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是独特的隐性资源。例如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更快、更高、更强精神,对学生提出了要学会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品格;体育竞赛中要遵守的运动礼仪、竞赛规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律自制的习惯和行事的规矩意识;竞赛中还需要参与者与他人形成合作或者竞争关系,团队意识的养成在此刻得以体现。
高校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参与度较高的一项课程,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方面在育人方面得以充分施展。多样性的体育课程、缤纷的竞赛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觉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立德树人是高校任课教师的首要责任,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引领作用,不断探索教学、竞赛中的思政元素,强化体育课的育人作用。
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在体育教学工作中,首先应当认识到自身言行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会以身体动作的示范、语言等为学生示范正确的运动技术,并在学生练习中针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其次,会以心理暗示的方式向学生传输不同体育运动状态下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以及规则。使学生在体育运动行为中受到良好品行的影响。例如,在观看网球比赛中,当球处于活球期间,观众要减少走动和说话,给球员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网球课堂中与学生进行击球练习时,时常将“谢谢”、“sorry”挂在嘴边。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对学生形成一个有力的督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个良好的参照标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活动中规范自身行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体会到的将只有一部分。不去尝试、体会,体育运动中的规则、要求也只是在书本上写写而已。在具体的体育教学环节中,要将一些运动或者比赛渗入到课堂中,将一些可能发生的行为方式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可以将运动规则得以运用,体会到体育运动的精神所在。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在运动环节中表达出自身的所感所想,将运动体验进一步总结。将思政资源中的德育环节由浅入深,使学生从实践中求真章,真正的将思想过程铭记于心。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通过一些合理的“竞争”环节可以激发其自身存在的潜能。因此,在体育教学环节中,通过合理的竞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潜能激发。首先,当学生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或者完成某项任务后,通过肯定性的语言及目光等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在良好的激励氛围中获得动力。而当未完成既定目标时,也不应过于苛责,以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其次,在设置目标时,以一定的竞争形式激发学生的胜负欲,在规则条件的允许下合理竞争,进一步达到激发学生潜能的效果。
体育教学中“思政”类资源的渗透在体育课程活动中的方方面面。运用其特有的特殊、持久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科学的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学生逐步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热爱体育,以致达到培养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思政教育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细致性的工作,与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致的。两者都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对身体进行影响。思政资源的渗透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程中,利用教学过程中的群体性、实效性,以“亲身感受”的形式,无形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校在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将思政教育落实到每一堂课。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的融合,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正面,要在科学管理和实践中进行改进和创新。
高校在实现育人目标的同时,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观,把高校构建的课程思政体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中。首先,要摒除体育课程只负责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狭隘认识,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状态,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实施方法及评定标准,强化“思政”理念落到体育课程中。其次,深挖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从加强思政的角度出发,设计好体育课程中资源,将多种形式中的素材进行合理的分配,运用,真正做到融入于体育中,反应于日常生活中。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让体育课程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性。
高校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教学任务的实施者,也是我国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的引路人。因此,提升体育教师的政治素养,也是提高育人目标的前提。体育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教师站位,我们也是培养党和国家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物之一,提高自己在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高校对体育教师也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培训及指导,加强体育教师的组织素质,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授课政治性。与其他任课教师不同的是,我们既要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又要强化育人意识,运用思政知识可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出有效的分析,从而真正的实现体育课程的育人目标。
“要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以不能满足现阶段“00”后学生的思想状态。新兴事物和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机遇,在这两者之前,我们需要增加和创新体育课堂表现形式。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兴出来的课程形式,吸引着年轻学生的眼球,利用多媒体及新技术提高着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移到多媒体教学中,用于慕课等形式,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同时也在课程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贯穿其中。课程内容紧跟时代发展道路,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引导着学生在学习体育技术的同时增加对思政的认识,牢牢抓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而“体”作为中间的重要一个环节,因此在具体的融合过程中,要将学生的获得感融入其中。将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推进体育课程中的各个环节建设。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培养人的工作,而高校中体育课程的开设则是育人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体育课程中的要融入思想政治建设,则需要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实践,推进思政教育在体育教学环节和体育管理活动中的发展。让体育课程参与到 “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目标深入到课程设置的环节中来。通过多方共同协作机制,推进体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