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的赤壁战场

2020-12-29 12:07蒹葭大帝
奥秘 2020年12期
关键词:战鼓赤壁青铜

蒹葭大帝

赤壁之战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小说、电影、电视剧这些文学作品的加工下,更是将其吹得神乎其神,把诸葛亮描写得能掐会算,妙计百出。以一己之力纵横魏蜀吴三军之间,将曹操、孙权这两大当时强者玩弄于股掌之内,为后来刘备割据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事实上,在许多学者、老师的教导下,我们已经知道了许多赤壁之战的真实史实。比如在整场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只参与了一个舌战群儒而已,至于其他如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这些妙计壮举,要么是压根没有,纯属虚构;要么就是另有其人,与他无关。

但是,除了这些历史战绩之外,由于时间的久远,我们依然对赤壁之战有许多误解。其中最大的,应该就是对于整场战争过程的误解与猜想。

由于古代缺乏摄影拍照技术,因此图画就成为了记录战场过程场景的唯一方式。可惜的是,可能由于三国时期过于混乱,战火不断,时至今日,并没有什么三国时对于赤壁之战的画作保存下来。因此我们对于赤壁之战的印象,基本都来源于电影和电视剧中现代导演对其的臆想。

也许这些导演比我们的学识更为渊博一些,对古代的生活比我们更加了解。然而上千年的间隔也不是如此轻易就能填补的。因此这些电影、电视剧拍摄时,大多依旧是以现代技术为蓝本,或者是依靠导演的凭空想象,并没有任何历史根据。这就导致许多场景并不符合真实的历史,令我们在历史的误区中越走越深。

万幸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画已经不再是我们还原历史过程的唯一方式。考古技术也同样可以,而且比图画更加真实可靠。现在我就根据现代在赤壁战场和其他三国时期战场的考古信息,向大家展现一下还原后真实赤壁之战的过程场景。

战船

在电影、电视剧和许多近现代绘画作品中,我们看到赤壁之战时使用的战船,要么就跟古代渔船一样,非常窄小,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渔船没什么两样;要么就是和明清时期远洋航船一样,一艘艘单层的大船上各自装有一两面大帆。

然而事实上,根据考古挖掘,考古学家还原出来的战船是多层的楼船,确实装有大帆,不过船只可都不止一层,只有这样里面才能容纳足够的士兵,拥有足够的战斗力。试想一艘渔船能装几个人?能有多快的行进速度?只有这种楼船才拥有足够的战斗力。

弓箭

在电影,电视剧中,我们看到的战斗过程,基本就是船上的士兵用手拉开弓,然后放箭。至于画中则一般没有放箭的过程,只能看见密密麻麻的箭雨向船只射来。但事实上,在广阔的水域中,普通的以个人力量拉开的弓箭根本放不了多遠,是很难攻击到对手的,就好比在现代海战中,战舰上的士兵使用步枪一样。因此,在古代,人们也同样使用“炮”而不是“枪”来战斗,这个“炮”就是弩机。

所谓弩机,就是一种特殊的机簧类远程发射工具。这种弩机一般需要至少三四个人合力拉开,装上箭矢射出去。因此,弩机实际上就是一种将多人力量整合的工具。也正是凭此,古代水军才拥有足够的远程战斗力,不至于“无的放矢”,或者“近船格斗”。

战鼓

在电影、电视剧和许多绘画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击鼓进兵所用的鼓,都和现代鼓没什么区别,都是用一层皮革蒙在铁器上,因为明清时期的战鼓也都是如此。然而,三国距离明清有上千年的间隔,那个时候的鼓真的也是这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据在赤壁战场挖出来的文物,我们发现,那个时候,许多战鼓还是青铜质地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个时候的冶铁技术还不够成熟。相对而言,冶炼青铜反而更加方便。因此,尽管青铜并没有铁器坚固耐用,材质也更为稀少昂贵,人们依然会选择青铜。

大家一定想,那个时候的箭簇一定是铁质的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战场遗址中挖掘出来的箭簇告诉我们,虽然铁质箭簇确实更多,但依然有许多是铜制的,这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战鼓弩机都是铜制的了。

现在让我们回想一下吧,在赤壁之战中,双方驾驭着三四层的楼船,船上窗口安装着一排一排的弩机,弩机旁堆砌着一摞摞箭矢,这些箭矢有的闪烁着暗金色的青铜光泽,有的闪烁着黝黑的精铁光泽。每台弩机后皆挺立着几名精壮的士兵。船的最顶层,将军背后各自支起两三面青铜战鼓。

突然,孙刘联军在弩箭中灌入火油,向曹军战舰一齐射去,顿时火光四起。这时南风忽起,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曹军战舰顷刻间全部烧毁。曹操只得调转船头,仓皇逃窜,败下阵去。

猜你喜欢
战鼓赤壁青铜
春华秋实喜丰收 战鼓催征闯新路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青铜之光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战鼓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擂响脱贫攻坚的“战鼓”
探索青铜爵的秘密“柱”
苦难,使我们更坚强——读《青铜葵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