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肇东市委员会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党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作为县级党委政府,能否打好脱贫攻坚主动仗,不仅精准检验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更深刻考验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肇东市不是贫困县,但依然存在贫困村、贫困人口。近年来,肇东市委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严肃政治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一号工程”来抓,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以贫困县工作标准对标对表,高度重视、高点站位、高标推进,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1.01%逐年降低,2019年底全市减贫任务全部完成,全市23个贫困村、5362户11477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贫困退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一、坚定坚决讲政治,强化使命担当,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前提。只有把首要政治责任扛实扛稳,将“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就要冲刺”的战斗姿态贯穿始终,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注重思想引领,把认识统一到位。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始终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摆在首要位置,充分认清脱贫攻坚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通过多次邀请省市扶贫专家全员培训指导,党委“一把手”以PPT形式对扶贫干部开展业务辅导,结合以会带训、以训带工,有力确保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将脱贫攻坚抓在日常、抓实抓牢。建好组织架构,把责任落实到位。全市成立包乡工作队、驻村工作队、包户干部工作队、督查工作队“四支工作队”,层层划定责任区、种好责任田,下派帮扶责任人2800多名,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做到一竿子插到底、一把尺量到底,坚决把上级要求部署落实落靠落到位。强化宣传发动,把力量汇聚到位。全市通过电视专题、网站宣传、张贴条幅,包乡领导、包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通过进村入户、进园入企等多种方式开展常态化宣传引导,讲责任、讲感情、讲政策、讲方法,鼓励支持各界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在全社会凝聚起广泛共识、汇聚起强大合力。
二、精准精细选招法,找准重点任务,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保障。肇东作为传统农业大县,人口多、财政支出大、硬件短板突出,必须锛住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选准招法、做实真功、加快突破。结合基层实际,把措施谋得再准一些。全市坚持精准方略、反复调研论证,提出“一入户、四算账、五研判、六联审”工作法,实现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动态管理;探索实施“看、问、查、导、教、记、描”工作法,重点解决帮扶干部“不会说群众话、不明白基层事”等问题,确保方法易行、好使管用。坚持问题导向,把短板补得再实一些。深入对照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督查、巡查及自查发现问题,真刀真枪、动真碰硬、彻底整改。通过及时发现、重点解决一批盲点、堵点、漏点问题,确保饮水安全和危房改造两大“歼灭战”顺利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贫困村“三有三通”全面覆盖。2019年脱贫攻坚“回头看”自查发现问题、对照国家成效考核反馈我省及其他省问题,通过实施“清单制链条式”工作法,严格督查督办,实行销号管理,截至2020年6月20日所有问题全部整改完成。锛住任务目标,把机制落得再严一些。面对艰巨任务,全市创新实践“问题+清单+督查员+调度会”工作模式,在“落”上精细精准,在“督”上从严从实,明确4个战区、15项重点任务、30项具体指标、6方面职责机制、36名督查员,做到每周一画像、每旬一调度、每月一考核,真正以严的标准、严的要求、严的问责推动各项扶贫任务落到实处。
三、因地因户搞设计,抓实扶贫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发展扶贫产业要注重长期与短期相结合,既有短平快的项目,确保立竿见影、能解近渴,又有立得住的产业,确保持续运转、能管长远,最终实现“乡乡有产业、村村有项目、户户有门路”。与龙头企业发展结合,把以强带弱作用发挥出来。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有机小米、有机杂粮、无公害蔬菜、绿色畜禽等扶贫产业基地,不断激活特色产业发展活力。如宋站镇与福和集团合作发展中药材蒲公英种植项目,带资带地入社、开展订单销售,努力提升价值链,仅此一项贫困户年均增收可达8000元以上。与村级集体经济结合,把基層造血功能培育出来。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创新组建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选树优秀村支书、培养贫困村“两委”后备干部。如在昌五镇昌盛村建设集采摘、观光、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在五站镇东安村建设与蔬菜鲜切车间配套的蔬菜大棚,贫困户年均增收都在2000元以上。与能人示范引带结合,把脱贫内生动力激发出来。依托合作社创设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肇东市太平乡同合村卫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德昌乡兄弟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2018年以来各带动贫困户18人就业,年增收达6000元以上。全市选树出因病负巨债、创办小型服装加工厂的李晶,面对火灾不低头、创办小酒坊的李文学等各类典型60多名。同时,针对“技能缺乏”“年老体弱”型贫困户采取技术指导培训、设立公益岗位等方式,带动一大批贫困户自主脱贫,形成想致富、盼致富、能致富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刘淑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