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慧
摘 要:去小学化,是近年来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口号,是因为幼儿教育出现了小学化倾向,让幼儿教育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幼儿教师应当对目前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有清楚的认识,然后通过合理的策略实现教学活动的去小学化,让幼儿教育回归本真。对此,首先分析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具体表现,然后提出了去小学化的一些策略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去小学化;策略建议
幼儿教育主要是指面向3-6岁幼儿所进行的教育活动,这一时期是开发幼儿智力、健全幼儿人格的重要阶段。幼儿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智力开发、素养培养等方面,而不应该关注理论知识。然而现在,不少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将小学阶段的一些内容加入进来,对幼儿进行语文、英语和数学这些方面的一些知识教育,这导致幼儿教育陷入小学化的误区之中。如何去小学化,让幼儿教育回归本质,值得思考。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具体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教学实际中有多方面的不同表现形式,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内容小学化。在一些幼儿园,针对幼儿设置了拼音识字、字母单词、数学计算这些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这些内容在小学阶段就会学习,在幼儿教育中提前教学,一方面没有必要,另一方面会影响幼儿的素养培育。第二,教学模式小学化。幼儿教育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不局限于环境和规则。但是现在一些幼儿园教学时,在模式上向小学看齐,采取班级化教学,在教室内对幼儿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这会限制幼儿的发展。第三,教学评价小学化。幼儿教育对于幼儿的评价应该多角度、多样化评价,衡量幼儿的发展。不过目前一些幼儿园却采取卷面化的评价,向小学看齐,这是不合理的。
小学化倾向在幼儿教育中具有明显的表现,对于这样的情况必须遏制!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要去小学化,不得在幼儿教育中开展识字、英语单词、数学计算等方面的小学化内容,在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上,也需要以幼儿为本,不得套用小学的模式。教育部针对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对其形成重视,通过合理的方法优化教学活动,避免教学活动向小学化发展。
二、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具体策略
针对目前存在的小学化倾向问题,幼儿教师需要立足教学活动,合理展开创新优化,一方面要摆脱小学化内容,另一方面要挖掘幼儿教育的内涵,提升教学活动的深度。
(一)正确理解去小学化
去小学化是一个重要任务,但是也不能在教学活动中“一刀切”,排除全部和语文、数学等相关的内容。去小学化,主要是去除小学课本中已经存在的理论知识,不能在幼儿教育阶段对小学课本内容进行教学。但是,做好幼小衔接也是必要的。毕竟幼儿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奠基阶段,做好二者的教育衔接应该重视。所以,这就需要正确理解去小学化,不能在思想上陷入误区。去小学化,是以去掉理论知识的教育为主,但不能去掉相关素养的培育。比如小学数学中,需要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那么在幼儿教育中,就可以从这些素养出发来构建教学活动,让幼儿形成相关的素养,这样既可以为小学教育打下基础,也可以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
(二)构建开放式的教学
幼儿教育要实现去小学化,那么在教学模式上,就需要实现开放式构建,不能套用小学的模式,要走幼儿教育自己的路线。一方面,要构建多样化的区域活动,以美术、阅读、手工等为基础,分别构建不同的区域活动,让幼儿在对应的区域中进行游戏,在玩耍中实现学习,培养相关的素养。比如手工区,可以设计泥塑、玩具组装等手工活动,对幼儿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要结合现实生活,以生活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给幼儿创造生活化的学习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家校合作转变理念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并不仅仅是幼儿园或幼儿教师的问题,很多家长在思想观念上也存在误区,认为在幼儿阶段学习数学、语文等基础知识,可以在起跑线上领先。这种思想极其错误,因为这些知识在小学阶段都会学习,在幼儿阶段提前学习,无非就是重复劳动,并不会取得什么领先。所以,就要基于家校合作,构建起良好的沟通桥梁,对家长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让家长转变理念。让家长和幼儿园之间达成共识,共同为去小学化努力,让幼儿教育在新时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教育改革在当前新时期是个主流趋势,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去小学化是核心所在。这需要教师正确理解去小学化的内涵,把握准确的尺度,构建开放式教学,并且要基于家校合作,对幼儿教育予以重构,摆脱小学化倾向。
参考文献:
[1]金娟.从幼儿园管理视角下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J].中华少年,2019(7).
[2]俞文,付晶艳.立足现代儿童观合力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J].成才,2019(2).
[3]郭宏.做好幼小銜接,防治“小学化”倾向:关于幼小衔接的政策解读[J].山西教育(幼教),201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