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国家强调“以人为本”的背景下,“过劳”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搜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从过度劳动研究的内涵、成因、形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地梳理。
【关键词】 过度劳动 内涵 成因 对策
一、引言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日趋严重,部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断延长,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劳动者的过劳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已成为一个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过劳问题的严重性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研究队伍当中。但是与国外学者对于过劳问题的研究,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研究仍有很大的差距。已有部分学者对国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也有学者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开展了本土化研究,对过度劳动的概念、成因、后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但是其研究结果还不够系统化和全面化。
二、过劳的内涵
1.过劳的定义
“过劳”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神经心理学上面,到目前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过劳”的定义仍然持有不同的观点,本研究认同“过劳”即“过度劳动”这一观点。在对于“过度劳动”的界定当中,王艾青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将其定义为“人力资源在较长时期内被过度运用,即就业者在较长时期处于一种超出社会平均工作时间与工作强度的劳动状态” 。杨河清和王丹认为“过度劳动”是劳动者在长时间内一直处于超过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和适度劳动强度的状态。这三者都是从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两个角度来对其进行定义。王丹认为,劳动者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已经让自身感觉到身体或精神的疲倦,并且这种长期疲倦已经影响到员工的身心健康或生活质量,但劳动者处于家庭等因素的驱使仍愿意提供超时或超强度劳动的工作状态称之为“过度劳动”。孟续铎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过度劳动”定义为劳动者由于长期超时、超强度的工作导致身心出现疲劳蓄积,并且在经过适当的休息之后仍然不能得到正常恢复的状态。
三、过劳的成因
1.个体层面
个人的生理因素主要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等是导致个体产生过劳的基本因素,身体健康水平过低或者患有某种疾病的个体更易导致过劳。此外,在引发劳动者过度劳动的诸多个体层面的因素当中,工作压力是促使个体产生过劳的最基本的因素。当今各个行业的员工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员工不仅在工作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而且还在浪费本可以用来补充损失的资源或处理家庭或个人生活领域的时间。这就造成了一个不平衡的循环,从而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比如身体健康下降,最终导致精疲力竭。当疲劳蓄积到一定的程度,过劳问题也随之产生。孟续铎指出个人的工作压力也是一种“被强制的”促发过度劳动问题的原因。其强制主体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法律、文化制度以及所在的组织。劳动者自身感受到的生存和就业的压力,以及组织所实施的绩效考核等都对员工造成了巨大的工作压力,而这又使他们不得不拼命工作,最终产生过劳。众多的学者也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工作压力会对个体过劳产生影响。例如,王素娟在JD-R模型的基础上指出当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发生冲突时,员工的工作压力可能会随之增加,随后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这将导致员工过劳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在影响员工过劳的个体层面因素当中,员工自身的组织支持感的提升对缓解过劳的产生具有积极的作用。员工发生过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理压力过大,促使其付出极大地时间和精力,最终出现过劳问题。而员工组织支持感的增强将会极大地提升个体的心理幸福感,降低其自身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并最终减少员工过劳问题的产生。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学者通过研究证明了组织支持感会对个体的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并最终有效减少员工自身出现过劳问题。此外,在引发劳动者过度劳动的诸多个体层面的因素当中,工作压力是促使个体产生过劳的最基本的因素。当今各个行业的员工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员工不仅在工作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而且还在浪费本可以用来补充损失的资源或处理家庭或个人生活领域的时间。这就造成了一个不平衡的循环,从而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比如身体健康下降,最终导致精疲力竭。当疲劳蓄积到一定的程度,过劳问题也随之产生。孟续铎指出个人的工作压力也是一种“被强制的”促发过度劳动问题的原因。其强制主体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法律、文化制度以及所在的组织。劳动者自身感受到的生存和就业的压力,以及组织所实施的绩效考核等都对员工造成了巨大的工作压力,而这又使他们不得不拼命工作,最终产生过劳。
2.企业层面
在影响员工过劳问题的企业层面的因素当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企业管理的角度,包括薪酬与绩效考核制度、企业的健康管理制度的完善性等是引发员工产生过劳的重要因素。其次是企业文化的角度,王丹指出员工的过劳问题是由企业的加班氛围等因素共同营造的企业文化导致的,在员工晋升、绩效考核中有些公司将员工的加班多少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认为员工主动加班说明了员工对企业忠诚、做了更多的工作,部分管理者“以身作则”,下班后仍坚持工作,使得员工即使工作已完成碍于面子也不能正常下班,而被动选择了加班,此外,部分领导经常赞扬加班强度大的员工,使他们成为大家学习的模范,同时员工为继续受到领导关注或维持自己的良好形象,主动延长工作时间,超时超负荷地工作,这最终导致了过劳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张智勇和王玉洁以及孟续铎和王欣同样指出企业文化是员工过劳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上述的企业层面的相关因素之外,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可能也会对员工过劳产生影响。领导授权行为作为被众多企业运用的一种领导风格,其与员工过劳之间存在着关联。领导授权行为所强调的对员工的支持将会对员工过劳产生影响。王欣、杨河清通过研究发现“强制自发性”型的企业员工更依赖于领导的支持而不是同事的支持。这也说明了这最终类型的员工更加在意领导的鼓励和帮助。对于上司的命令和旨意总会严格执行并且认真去完成,即使是那些自己并非擅长甚至不情愿去做的一些工作内容和安排。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往往会让这类人员心理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也可以说,该类型员工并不太在意同事的看法,更关心领导的认同。因此,该类型人员为了得到领导的认可和认同,会不断地强迫自己去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工作,或者去做一些不在职责之内的事务,甚至会将自己所做的每一项任务都格外认真对待。而这期间,自己已经无意识地进入了“过劳”状态。此外,领导授权行为不仅强调对员工的关心与支持,而且还强调员工责任的承担。当领导者向员工授予权力,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关心的时候,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员工会认为自己有义务去承担更多的工作责任和扩大自身的角色工作行为,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而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员工工作任务的数量,当工作任务超出其能力承受范围时,将会产生巨大的工作压力,而巨大的工作压力最终会导致员工产生过劳。
3.社会层面
在促使员工出现过劳的诸多因素中,社会层面的相关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个体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当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社会中各类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促使劳动者付出了超时超强度的劳动,其次是社会文化。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文化所传达的“劳动光荣”、“勤劳勇敢”等促使劳动者们付出更多的劳动,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通过过度劳动来避免被标签化似乎成为无奈而可行的选择。最后是社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不完善导致企业过度消费自己的员工,导致员工出现了过劳的问题。传统文化的“劳动光荣”、“勤劳勇敢”等促使劳动者们付出更多的勞动。
四、过劳的后果
对于过劳的后果研究,主要是从个人、企业和经济社会三个角度来研究的。第一,从个人角度来看,张智勇指出,个体如果产生过劳,那么会在工作中发生安全事故,并且其身心也会受到伤害。第二,从企业角度来看,张智勇在2014年指出,个体过劳会使企业成本增加,包括安全事故、员工离职等。第三,从经济社会角度来看,员工过劳会产生一些社会民生问题,包括就业挤压、环境污染等。
五、过劳的对策研究
在对过劳的防治对策方面,很多学者都是从个人、企业、社会这三个角度出发的,下面将对此展开一定的论述。王丹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建立了“三层过度劳动对策模型”。在过度劳动的预防、应对和后果处理等三大层面中,同时发动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三大主体,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构建过度劳动问题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孟续铎认为,可以将过劳分为若干级别,进行分级管理。王欣和杨河清认为,对于过劳的防治应该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入手。从政府层面来说,应该规范法制,严格监管企业用工工时、带薪休假等问题,使得员工的休息权有所保障;从企业层面来说,应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用工环境、便利的设施,有助于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廖琳琅认为,防治过劳要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出发来进行研究,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加强传播力度,提倡科学合理的发展观;加大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保证相关律法的合理实施。 其次从企业层面来说: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完善薪酬制度及考核标准;建立相关培训制度,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技能。 最后从劳动者个人层面来说:根据身体状况,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合理休息,消除疲劳;建立有效的时间管理系统,提升工作效率;进行定期体检,排除潜在的病理征兆。
【参考文献】
[1] 王艾青. 过度劳动及其就业挤出效应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07,21(1):38—42.
[2] 杨河清, 王丹. 北京商务中心区知识工作者过劳状况—现状与对策[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10):54—59.
[3] 郭玉辉. 过度劳动成因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32—33.
[4] 王丹. 我国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5] 孟续铎.劳动者过度劳动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4(3):29—35.
[6] 孟续铎, 肖鹏燕. 过劳研究在中国——访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杨河清教授[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2(10):53-56.
[7] 孟续铎, 王欣. 企业员工超时工作成因与劳动时间特征[J]. 经济有管理研究, 2015,36(12):66—74.
[8] 张智勇, 王玉洁. 过度劳动形成机制的分析[J]. 劳动经济, 2015(4):23—26.
[9] 杨河清, 韩飞雪, 肖红梅. 北京地区员工过度劳动状况的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09(2):33—41.
[10] 王素娟. “过度劳动”的影响与形成机理研究[J]. 劳动经济评论, 2013(1):107—122.
[11] 王欣, 杨河清. 对企业中“强制自发性”型员工“过劳”的研究[J]. 软科学, 2016,30(10):104—108.
作者简介:王洋洋(1996-) ,男,汉族,江苏盐城人,学生,管理学硕士,浙江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