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燕
[摘 要]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如非农产业发展速度缓慢、竞争力薄弱、各种保障制度缺失等,导致生态农业服务能力有限。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國农村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能源、水源供给不足,且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相背离。由此可见,发展乡村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可行性,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和科研力度,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产业平衡,增加资金投入,以推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建设;农村经济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22.089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22-0-02
1 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1 农业内部优化调整问题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目前,我国农业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农业粗放式、小规模、单一化的特点,逐步变为集约性、规模化、多样化的产业。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自身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逐渐形成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共存的态势。部分地区积极响应号召,通过不断提高现代化科技水平,有效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此外,大部分地区仍然维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例如:仍有地区将人力和畜力作为主要的耕作动力,使用的农业用具比较落后。
1.2 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竞争力薄弱
现阶段,乡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诸多挑战也随之而来,但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企业在市场、经济、生态、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部分城镇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部分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不足,发展目标不明确,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地区的企业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农村土路居多,在遇到大雨、大雪天气时,道路会变得坑坑洼洼,不便于通车、行走、运输。有些道路虽然经过硬化整治,但由于缺乏后期保养,道路通达性受到阻碍,不利于农村与
外界接触。
1.3 各种保障制度缺失,服务能力有限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市场风险性随之提升,人们的风险意识也随之提高,在该背景下,现代保险制度应运而生。现阶段,我国各类保障制度越来越成熟,城市居民的医疗、车辆、财产等社会保健制度逐渐完善,城市居民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反观乡镇居民,保险制度却仍然“青涩”,很多方面都有所缺失,无法很好地为乡镇居民提供服务。
2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形势
2.1 耕地面积下降,能源水源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主要体现在耕地、能源方面。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能源、水资源的拮据,制约了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究其根本,一方面,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再加上农村建设耕地占用比例不断提高和城市化扩张,进一步减少了耕地面积;我国农村用水难,尤其北方地区水资源稀缺,无法满足农业用水的需求,导致农业生产受到阻碍,农业经济很难实现长远发展。
2.2 生活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
现阶段,环保观念并未深入人心,再加上政府在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地区随意焚烧或者丢弃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或者电池等有害垃圾,使农村地区的水源、土地资源等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阻碍生态农业发展。
2.3 工农业生产加剧生态环境污染
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三废”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废水污染不仅造成粮食减产,一些耕地甚至不能进行农业生产。同时,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还对农村的土壤、水质、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危害。
3 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3.1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自然辩证法有效揭示了自然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涵盖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系统化科学技术观、自然观,并总结成一定的方法论,引导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深入了解、把握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比如,在自然辨证方法论、可持续化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孕育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理论成果。该理论成果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汲取当代中国最新发展理论养分、契合自然观发展规律,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最高理论形态,为乡村地域生态化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3.2 新农村建设自有生态属性提供了强健的内在动力
作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本质属性之一,生态经济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内容指导以及动力支撑。这一属性也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如必须重视统筹农村生态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努力寻找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农村发展的双赢局面。为了有效实现这一目标,还要不断改进农村地区居住人口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等,通过构建人类活动、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机制,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的有效对接、循环,从而进一步优化升级农村地域生产方式、居住人口生活方式。随着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必然推动农村地域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帮助当地居民树立保护人类居住环境的生态理念,推动生态农业体系下相关产业的不断优化与升级。
3.3 生态消费成为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今,人们消费观念与时俱进,需要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生态化消费模式,并使其成为一种自主性的消费选择。在消费模式转型升级过程中,生产决定消费,生产扮演着重要角色,属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有效刺激新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出现。生态消费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消费理念,能够有效反映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不断注入新活力、展现新生机,从而不断推动农村生态经济产业繁荣与发展。农村本就具有生态化的资源,比如,恬静优雅的田园风光、古朴自然的居所祠堂、赏心悦目的绿水青山、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健康绿色的生态饮食等,利用自然资源不仅能吸引消费者,还能拉动当地的生态旅游业发展。通过合理、科学利用这些已有的资源,开展农村觀光旅游、生活体验项目,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生态化发展,并充分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4.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首先,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不断加大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经济现状,从基层做起,将“生态环保”观念灌输到每个人的意识中,真正做到“生态环保,人人有责”。其次,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并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强化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杜绝只注重眼前的发展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工作的现象。
4.2 科学治理污染,促进产业平衡
建设生态示范区,并积极发挥生态示范区的功效,督促村民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的整治工作中。在生态治理方面,提高资金投入比例,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行动。鼓励企业先整治再发展,做到赏罚分明,利用现今已有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政府要建设生态绿色旅游区,进一步提高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带动当地生态旅游业发展,实现生态建设与消费经济的协同发展。
4.3 加大资金投入和科研力度
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并制定比较宽松的政策,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的方式,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及生产方法,推动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帮助相关企业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激发企业建设的激情与动力,同时,加强生态农业示范性村庄建设,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带动当地生态农业科学发展。
5 结 语
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并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与整治,为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发展赢得和谐、宽松的空间。在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密切协同政府、社会、农村居民三者的力量,发挥协同优势,从而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的全面性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真正做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惠及人民,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贾爱儒.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9):30,32.
[2]徐蓉蓉.基于新农村建设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2):166-167.
[3]田希树.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J].山西农经,2019(5):99.
[4]林世国.试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5):18.
[5]苏辉.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7(14):338.
[6]王明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河南省高效生态农业的应用[J].河北农机,2016(10):33-34.
[7]王佃香.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J].农家参谋,2018(4):39.
[8]崔永军.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生态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J].吉林农业科学,2014(1):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