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教学改革

2020-12-29 11:53李燕丽熊勤学吴启侠李继福尚正春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8期
关键词:新农科教学改革考核

李燕丽 熊勤学 吴启侠 李继福 尚正春

[摘 要]以“新农科”和“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培育卓越农林人才,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培养一批产、学、研、用融通共促的创新型人才。该文以长江大学农学院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教学为例,提出了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的措施,着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传统农林学科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必要支撑。

[关键词]新农科;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教学改革;考核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2[收稿日期] 2020-10-01

“新农科”建设要求培育卓越农林人才,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1]。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面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四新建设”重大战略,新时代新使命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必须创新发展[2]。随着国内“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一流课程建设逐渐成为“新农科”发展过程中的有力抓手。

“新农科”建设首先在学科的综合度上要求整合,同时要求在对接产业、解决问题上也要整合。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一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专业必修课,是创新性卓越农林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门课程是交叉学科,其理论技术和多个学科交叉渗透,内容庞杂,学习对象抽象性高,课时量有限,课程实践较多[3]。為此,本文以长江大学农学院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教学为例,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的措施,以期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为“新农科”和“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传统农林学科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必要支撑。

一、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受教育资源及行业等因素影响,存在农业人才短缺和农科类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如长江大学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为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农科特色优势明显,但优质生源远远不足,大多是通过专业调剂进来的,在学习过程中总体学习动机水平中等。因而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创新实践应用能力是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教学方法和实验内容陈旧

教师仍沿用原来的“满堂灌”“一言堂”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缺乏必要交流,致使学生被动听课,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三)课程考核方式结构单一

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考核中,仍然采用一次性闭卷考试、平时+期末或1篇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难以满足综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二、提升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本文引入混合教学模式,特别是将传统面对面教学和智能化、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结合,从教学方式、内容、实践和评价体系入手,初步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混合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实施和开展新型的混合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将教学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有机结合,进行客观评价,以提高其教学效果。

(一)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信息化教学模式

对课程进行知识点和难易程度进行划分,进行课程题库的收集和设计。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实践案例,对土壤调查与评价过程中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进行收集、编辑和整理,并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借助移动网络信息平台,基于“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模式,课前通过速课—移动微课件快捷架构技术建设微信学堂,进行任务发布、签到、网络资源共享等活动,引导学生针对性地学习和交流反馈,完成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以课程平台为载体,通过图片、动画、视频、案例解析、提问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课后利用平台交流互动,分享网络课程、微视频,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速知识转移。

(二)“现实—虚拟”有机融合的教学内容

基于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提炼、合理取舍,对各章节内容进行整合、模块化和延伸,兼顾课程教学内容内在属性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并与实验技能操作和相关课程进行合理衔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构建情景模拟、示范讲解、案例解析、实验操作和考核评价等五个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手机互动、动画等信息化的手段和资源,使实地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理论—实践”全面升华的实践体系

将启发式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将教学内容涉及的教学媒体或材料相结合,如航空像片、地形图、无人机图像、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系统)等软硬件教学设备的综合应用。在实验教学中,实行“人机结合”,做到人人上机操作、人人使用专用材料或工具进行测量、绘图、解译和分析,让其在实践中成长,从而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保证本门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的同时,对课程实践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将“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与“地质与地貌学”“土壤学”“环境科学概论”“遥感与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实践有机融合为课程野外综合实习,打通课程内在联系,解决学科直接碎片化、过度分化、单兵作战的问题。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国家土壤信息”手机APP的土壤类型识别功能,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3S技术、无人机遥感技术和卫星导航APP,通过现场讲解、动手操作、身临其境,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机升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水平。

(四)“平时+实践+期末”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考核与评价可帮助学生梳理整合所学课程内容,除了将期末测试和平时成绩纳入考核内容外,还应将课前讨论、实验操作、文献阅读、网络平台学习等纳入考核系统中,构建多元化、有效可靠的评估体系,实现该课程从知识传授到素质能力培养的升华。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平时+实践+期末”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具体为:(1)平时考核,课堂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占25%;(2)实践考核,操作技能、实验报告、专题图的制作等占25%;(3)期末考核,闭卷考试占50%。根据以上考核方式,在保证学生出勤率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随时会有提问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种“紧迫感”,以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结语

本文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与“评价体系”的改革与探索,采用混合教学模式,促使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难点部分可以随时随地从移动平台上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重现,可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并按照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创立高效的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实践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将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与相关课程实践有机融合为野外课程综合实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使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水平。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新农科”要培养即能通识农业生产过程,又能通识人类社会发展、农村社会和农业生产关系的“新农人”。因此,今后要紧跟“新农科”建设要求,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充分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达到教学与育人相统一,以满足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剧烈发展的背景下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许艺娜.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海峡科学,2020(1):92-94.

[2]李继福,吴启侠,李燕丽,等.“新农科”背景下“地质与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科教论坛,2020(18):42-43.

[3]李燕丽,李继福,熊勤学,等.“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法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2):115-116.

猜你喜欢
新农科教学改革考核
内部考核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