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和成见,才是我们头脑中的“寄生虫”

2020-12-29 00:00:00小欧姐
家庭百事通 2020年6期

韩国电影《寄生虫》围绕韩国首尔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展开。一家是住在首尔贫民区的金家,父母和一对没考上大学的兄妹,住在半地下室的房子里,靠打零工为生。另外一家,则是住在首尔富人区的朴社长家,过着穷人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带草坪和庭院的房子由知名设计师设计,社长英俊多金,夫人年轻单纯,女儿美丽乖巧,儿子古灵精怪。

因为偶然的机缘,穷人家的儿子基宇,成了富家女的家庭教师,故事随后变得不可收拾。为了让妹妹和父母进入豪宅工作,穷人一家不惜伪造文凭、捏造经历、使用各种手段,挤走原来的司机和保姆。发展到最后,为了不让自己的谎言被揭穿甚至不惜杀人。

整部电影里,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寄生虫。富人一家虽然幸运,但也在辛勤工作,努力持家。穷人一家虽然通过不那么光彩的手段进入富人家工作,但毕竟是靠自己的付出获得报酬,也不存在寄生。

真正的寄生虫,其实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成见。富人再礼貌客气,也依然难掩对穷人的鄙夷。富人家九岁的小儿子一语道破阶级间的差别:司机、保姆、家庭教师,他们身上有一样的味道。这种味道,让富人即便在危急时刻,仍然不忘捂起鼻子。也是这种味道,让穷人的自尊心一次次受到冲击,直至最后被彻底激怒,做出了疯狂举动。

导演奉俊昊在谈到拍电影的动机时曾说:现实中,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和城市,但是富人和穷人可能没有机会相遇。他们进出不同的餐厅,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两个阶级所处的空间是分隔开来的。对富人来说,穷人似乎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存在。富人可以怜悯穷人,宽容穷人,却不可能真正平等地看待穷人。在富人头脑中,始终有一条偏见之虫,在告诉他们:穷人,和我们不一样。

而在穷人的观念中,也存在一条更可怕的寄生虫,或者说,他们对自己也有着固执的成见,那就是:我穷我有理。穷人爸爸基泽感慨地说道:“这一家人,真好骗啊,社长夫人真是有钱又很善良啊。”妈妈马上纠正,说:“不是有钱又很善良,而是有钱所以善良。”言外之意,我们没钱,所以可以为所欲为。

其实,穷人一家最初有着卑微的工作:为披萨店叠包装盒。就是这样简单的工作,他们也没能做好。为了图快,他们缩减工序,结果有四分之一包装盒不合格,被扣工钱。他们的应对方式不是想办法改进,而是要挟披萨店老板。整个电影中,这一家人都表现出了近乎狡黠的聪明:哥哥基宇考了四次都没考上大学,拿着妹妹造假的大学证书,装得气定神闲辅导英语;妹妹基婷只读了几篇艺术心理学文章,就敢坦然冒充海归;爸爸只做过六个月代客泊车,就假装成老司机;妈妈从未进过有钱人家,却能淡定表现出大管家的姿态。

但如此聪明的一家人,却没一个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找一份正经工作,让生活一点点变好,而是总想通过旁门左道满足自己的欲望。在他们的观念中,已经认定了自己就是穷人,他们穷得无能为力,也穷得理所当然。有句话说得好:所有的财富都不是平白无故,每个人的穷也都有迹可循。最可怕的不是现在穷,而是不相信可以靠自己、靠努力变得不再穷。

贫与富的差距,是否在快速扩大?阶层是否越来越固化,越来越无法超越?在这些问题的背后,藏着一个更难回答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心中,是否都存在一条寄生虫,它根深蒂固,无法驱除。这条寄生虫,让我们无法平等地看待别人,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无法对生活做出改变。

(资源支持:微信公众号“MBA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