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给儿子读绘本时,我哈欠连连,感觉脸部一阵凉,惊了一下才发现,儿子随手用水彩笔在我的脸上画了一下。我心生不悦,厉色道:“为什么要往妈妈脸上画?”儿子振振有词:“明明是你先不认真读的。”
我刚要教训他,转念一想,儿子或许是觉得我对他不够尊重,用他认为对的方式提醒我。于是,我说:“妈妈一边给你读书,一边打哈欠确实不礼貌。但是,你这样的提醒方式也非常不合适。倘若是用其他利器,你随手一画,很可能会让妈妈受伤。”儿子嘟哝道:“那该怎么办?”我笑着说:“咱们重新表演一遍。这次,我是霖霖,你是妈妈。你要认真看霖霖的正确方法。”
儿子配合地一边读书,一边打哈欠,还伸了伸懒腰。我用慢动作别过头,故意不看他打哈欠伸懒腰。等他重新回到阅读状态,我大声说:“妈妈,刚才你读书不认真,很不礼貌。拜托把刚才那段重新读一遍,谢谢。”儿子听了我的话,眼前一亮,随即找到刚才的一段重新朗读。读完之后,他抱住我的头,在我的脸蛋上亲了一下,说:“妈妈,我懂了,我现在要做回霖霖。”我点点头,于是,我们重新回归各自的身份又表演了一次。当我打哈欠的时候,他转过头不看我,然后,对我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也配合地重新为他朗读了那一段文字。
有了这次经验,母子之间有了默契,一旦儿子的行为产生细微的偏差,我们便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演绎一遍正确的行为,从而让儿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那天中午,我做了西红柿鸡蛋和青菜。儿子看了一眼便把筷子一丢:“讨厌!没有一样我爱吃的菜,不吃啦!”说着,便跳下椅子,去抓零食。我虽然有些生气,还是尽量平静地说:“孩子,我知道你喜欢吃鱼虾,吃肉类,但是,蔬菜对身体的成长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吃。每一餐饭都是妈妈用心用爱烹饪的,你要学会感恩,即使不喜欢吃,也要带着爱去吃。”
儿子嚼着饼干说:“为什么?我就是不想吃嘛!”我反问道:“那你知道你为什么会有饼干吃吗?”儿子随口回答:“因为我喜欢,所以你就给我买了。”我笑着点头:“对,也不对。我知道你喜欢,但是给你买零食其实是对你平时认真吃饭的奖励,只有你带着爱,好好享用每一餐饭,即便不喜欢也能表现出感恩,那么,妈妈下次自然会用心做很多你喜欢的饭菜,或者买零食、玩具奖励你。”
儿子似懂非懂。我又说:“现在,我又是霖霖了,看我的正确做法。”我装作刚刚上桌的样子,说:“哇,虽然今天的菜都不是我喜欢的,但是,我知道这些都是对我身体成长有好处的,也是妈妈辛苦烹饪的,所以,我要认真地吃完,谢谢妈妈给我做饭。如果妈妈下次给我做大虾炒蒜薹就更好啦。”说完,我看着儿子笑。儿子会意,放下饼干,坐到饭桌前,重复了一遍我刚才的话,只是把大虾炒蒜薹换成了蒸螃蟹。我笑着点头:“妈妈虽然不擅长做螃蟹,但是为了儿子的健康愿意尝试。”那顿饭,我们吃得其乐融融。我发现,虽然儿子不喜欢青菜,但是他选择开心地吃,吃得也挺香呢。
自从学会了用情景再现的方式纠正儿子的偏差行为,我就不再对儿子的犯错束手无策,儿子的习惯也越来越好。有时候,当我做了让他不开心的事,他还会像小大人一样对我说:“我现在是妈妈了,你看看,我给你表演一下正确的方法。”我非常开心,总是很配合地看他表演,然后,用他的方式重新做一次。就这样,我们母子共同成长,家庭氛围越来越有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