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爹味”这个词被频繁提及。
霸道的“明言明语”,诸如“听我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还余音绕梁,五四青年节当天,B站视频演讲《后浪》又掀起浪花。对于这种好为人师,带有控制欲的表达方式,网友一向不客气,形象地戏称其“爹味”十足。就算《后浪》演讲者用一种自认为包容的语气盛赞年轻人“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年轻人也不买账,反而认为这些看似“讨好”的语言其实骨子里散发着傲慢,不能称之为平等意义上的理解和对话。
年轻人越来越“难伺候”,大概是近年来家长、领导普遍的感受,毕竟从古至今,人们已经习惯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认为长辈教导晚辈、父亲训诫儿子再正常不过。古代文人动辄几千字的“训诫书”“责子令”读来让人战战兢兢,像陶渊明那样以幽默的语气慨叹“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或像苏东坡以豁达的心胸寄语“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还真不多见。就算经过了历次新思潮的洗礼,代与代之间居高临下的教导仍然甚为普遍。
只不过,现在环境不同了,物质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孩子们的见识和阅历,多元化的教育又让他们自信、有主见,他们“叛逆”的方式之一就是越来越多地要求话语权,要求自己的声音被听见和尊重。话又说回来,我们既然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难道不应该回应他平等对话的要求吗?因此,家长可以畅所欲言,但不能口不择言;可以谆谆教诲,但不能耳提面命。
想起坊间的一则“笑话”:一名父亲教育儿子说“你得好好学习,林肯跟你一样大时,是班里最好的学生”,儿子则回答“林肯在你这个年龄时,已经成了国家总统”。把自己的孩子随便跟人比较,再胡乱立一个不容置疑的规矩或者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是很多“爹味”家长管教孩子的方式。可惜,这样的管教,总让人很难跟爱关联起来。当父母否认孩子的独立性,而想用“家长制”左右孩子时,还能以爱为名吗?
这已不是颂扬“乖顺”的时代,有风就会起浪,如果不想被拍死在沙滩上,还是收敛情绪改变方式,用平等换回尊重,用真正包容的态度换回相互的信任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