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的有效措施

2020-12-29 00:00:00唐进新
发展 2020年1期

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寄宿学生群体的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压力逐渐增大。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从一年级开始就寄宿。很多甚至是从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生活。长期脱离家庭的寄宿生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丧失了家庭教育的有效参与,埋下了学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隐患。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从寄宿制小学的管理实践来看,主要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如何正确处理寄宿制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问题

因为长期的寄宿生活,学生接受家庭教育的时间被严重压缩,一方面造成了家庭教育这个最重要教育方式的缺位,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另一方面给寄宿制学校提出了如何弥补家庭教育缺位带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教育课题。回答好这个课题,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就能获得新的飞跃。

(二)如何正确处理授课教师和生活管理教师在学生管理上的责任划分、职称评聘等问题

一般情况下,授课教师不用参与生活管理,生活管理教师不用参与授课环节的管理。但实际情况是,农村寄宿制小学往往师资力量不足,且年龄结构不均衡,青年教师留不住,老教师年龄偏大、工作开展质量不高,在学校管理中就会经常出现互相补位的情况,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解决这个管理问题,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重要步骤。

(三)如何正确处理学生长期寄宿产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这是寄宿制小学亟须加强的工作,对提升儿童隋感健康具有重要价值。而在实践中,这恰好是长期被忽视的问题。

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管理的有效措施。

笔者在长期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实践基础上,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尝试。

(一)补强学校教育短板,通过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等全面提升家校共育工作成效

当前农村寄宿制在教育内容的设计、各项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基本上能够完成各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性内容,但在拓展性教学、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上,相比城市学校还存在着严重的短板,尤其是在家校衔接、家校共育等方面,因为寄宿制学校的特点而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首先要补强学校教育的短板。

一是丰富教育内容,把家庭教育的部分内容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家庭教育的内容,最主要的就是父母的言行示范和价值观念的传播,这些内容虽然在学校教育中也有所涉及,但是如何把这些内容更具体化、更精准化,就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进行研究和实践。首先要通过品德、班会、少先队中队会和大队会等途径,设计亲子关系、角色扮演等内容,充分发挥部分家长、教师的角色作用,让学生在课程和活动中能够感受到父母和教师的正确的价值示范,从而培养其正确的情感态度。其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老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最多、对学生最了解、也最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因此让班主任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部分功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也能够发挥班主任工作的最高成效。

二是创新教育形式,把家庭教育的功能落实到学校教育之中。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或学生自主研讨,这对学生来讲,虽然能够接受,但是在寄宿制学校中似乎缺少一点温情。从寄宿制小学的特点来看,除了赋予课堂教学民主、温和、公平等应有的氛围之外,还应该让小学生能够感受到父辈般的信任、包容和谅解。首先,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叫学生的小名、把教学内容通过交谈式的、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等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宽松、自在的氛围。其次,要充分利用课间、饭后等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开展各类游戏活动或者进行谈心谈话,在拉近与学生情感的同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弥补学生的情感缺失。

当然,家校共育离不开家庭和家长的参与,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周末和假期的家庭生活,通过培训家长、布置亲自关系作业等,指导家庭和家长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在各种活动和课堂中,邀请有条件参与的家长参与进来,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关注和关怀,从而更好地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

(二)健全管理机制和制度,把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有机统一起来,提高综合管理质量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质量提升,最根本的就在于要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一整套运行有序的管理机制。这些制度的建立完善,要全面覆盖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后勤管理、家校衔接等方方面面。同时,要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进行有机融合,把学生在校学习和在校生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综合管理。

一是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两个管理块别上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是学习管理者,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行为规范、思想道德等的培养负有直接责任,生活管理教师对学生的饮食、起居和饭后活动等负有直接责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平的高低和实践都体现在在校生活中,生活管理教师是最直接的见证者,而学生的起居作息、精神状态等,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又是最直接的见证者。因此寄宿生的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看似两个区块,实际上紧密相连。学习管理教师和生活管理教师要加强沟通,建立定期的座谈交流会制度和问题随时沟通制度,让二者能够及时互动和互通,使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二是建立学习管理岗位和生活管理岗位相互交流的制度和机制。从目前来看,生活管理教师大多是年龄较大的老教师担任,年轻教师几乎都不担任。在很多学校管理者眼中,生活管理是“二线”,学习管理是“一线”,这种错误的观点造成了年轻教师缺乏教学危机感和上进心,在教学管理中不够尽心尽力;也导致了生活管理岗位上的老教师存在严重的挫折感,职称的评聘等也相对滞后,带来了严重的懈怠情绪。要建立动态的淘汰机制,让在学习管理岗位上的教师产生危机感,让生活管理岗位上的教师具有上进心。如果教学质量较差,就调整到生活管理岗位上,同时安排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和责任心;如果生活管理岗位上工作出色,则考虑调整到教学岗位上来,承担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科目的任教工作。

学校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健全,是提升学校管理质量的唯一途径,这是顶层设计的功能发挥问题,是每一位学校管理者尤其是寄宿制小学管理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重要议题。

(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紧扣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进行学校管理

学校从诞生之日起便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除了要传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身心健康、足智多谋、善良正直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管理关注的重点甚至唯一的点是学生的成绩,把成绩的高低作为唯一的指标来衡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导致了学生的高分低能、价值观扭曲。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学校教育更多关注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的综合发展,分数已经不是唯一的指标,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越来越重视起来。这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而言,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管理目标和要求: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支撑他们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一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真正体现到课堂教育之中。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会在教学目标中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是这个目标比较抽象,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把握和落实。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抓住学生的情感起伏,在关键的点上进行适当的升华就可以达到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预设,对学生的学情要非常熟悉。只要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学生管理工作就能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为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学生管理部分提供保障。

二是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很多情况下,问题学生之所以出现问题,就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待事物和问题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除了要就事论事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分析问题,建立起正确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只有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而问题学生的教育正是学校管理的痛点和难点,提高问题学生的教育能力,就能极大提升学校管理的质量。

总之,寄宿制小学学校管理质量的提升关系到农村教育健康发展和城乡教育公平,学校管理者要潜心研究学校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全身心投入教学管理能力的提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