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草牧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0-12-29 00:00:00张成虎
发展 2020年1期

兰州市草牧业是近5年来畜牧业发展中融合养殖和牧草种植、通过种养结合的科学途径,创新和实践相统一,探索创新出来的一项新成果、新产业。5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兰州畜牧业可借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调研背景、路线、方法

(一)立题背景。旨在总结5年来的草牧业及草食畜产业发展的成效,立足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调研路线及对象。制定调研计划:对永登、榆中两县3个种养合作社,1个专业种植合作社的燕麦草、苜蓿草种植效益及肉牛、肉驴的养殖现状开展了调研活动。

调查对象:永登县子山种养植专业合作社、永登鹏盛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榆中县志章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榆中赢得小杂粮产销专业合作社。

二、调研基本内容

(一)永登县子山种养植专业合作社。该专业合作社地处永登县龙泉寺镇大涝池村,是一家集饲用玉米、苜蓿、燕麦草种植、肉驴养殖为一体的种养结合的专业合作社,也是永登县“三变改革”的示范产业企业,见表1。

(二)永登鹏盛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该专业合作社地处永登县坪城乡歇地沟村,以牧草种植、销售为主,是兰州专业种草较早的合作社之一,也是燕麦草种植面积最大的合作社,见表2。

(三)榆中县志章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该专业合作社地处榆中县中连川乡撒拉沟村,也是以牧草种植、销售为主,是兰州草产业经营较为成功的合作社。2020年计划增加养羊项目,利用自己牧草优势,扩大产业增收渠道,见表3。

(四)榆中赢得小杂粮产销专业合作社。该专业合作社地处榆中县贡马井镇贡马井村,是一家集饲用苜蓿、燕麦草种植、肉牛养殖为一体的种养结合的专业合作社,见表4。

三、草产业效益与市场分析

(一)市场供不应求。当前,缺草已经成为草食畜养殖企业最头疼的问题,几乎每个养殖场在每年4~6月份都会经历饲草短缺的困扰。据统计,2018年榆中、永登两县肉羊存栏52万只,全市牧草种植约10万亩燕麦草,干草产量仅5万吨。牧草供应严重不足。

(二)种植燕麦草与种植其他作物经济效益比较。榆中北山干旱山区。榆中北山主要农作物有土豆、胡麻、玉米、苜蓿、燕麦和甘草,现将这些主要农作物三年的经济效益对比分析见表5。

通过分析可知,种植收益从高到低依次为燕麦、荞麦、紫花苜蓿和土豆。

永登坪城。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非常适合种植喜冷凉作物,不适宜种植玉米、高原夏菜、药材等其他作物。

其效益分析如下。

1.投入(以每亩计)——种子:70元;化肥:30元;整地:70元;其他(播种、收割、摊晒、打捆、转运等):170元;合计340元;

2.产出——每亩平均按600公斤干草,每公斤按2018年价格计算,600×1.4元=840元;

3.效益——产出:840元一投入340元=500元。

因此,比较而言,在榆中北山干旱地区和永登高寒山区种植燕麦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是最符合两区自然条件及生产现状的作物品种。

四、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以上四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实地调研,结合近年来草产业发展的实际,分析总结如下:

(一)草产业是寒旱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发展的适宜产业。兰州市北山干旱山区及永登高寒地区一直是兰州市“三农”工作的硬骨头和拦路石,因为寒旱自然因素,一直没有相应的产业基础,农村、农业发展缓慢,也是兰州市深度贫困地区和重点扶贫脱贫的地区。我所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兰州市“两肩挑”的草产业发展思路和方向。并积极开拓和发展永登县高寒地区和榆中干旱山区燕麦草、苜蓿草种植和产业培育,通过近5年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寒旱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的适宜、特别、特色、优势的产业道路。2018年全市燕麦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干草总量达到4万吨,经济生产总值4800万元,辐射带动农户2000多户。苜蓿商品草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生产商品草1.6万吨,经济生产总值近6000万元。

(二)草产业是寒旱地区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的重要产业。分析榆中干旱地区和永登高寒山区,其共同特征是气候干旱、生态脆弱、人口稀少、耕地多而贫瘠,这也正是这两个地区的“贫”根、“困”源所在。本着找准“贫”根、抓住“困”源的原则,我们选择燕麦、苜蓿草种植作为这两个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出路,通过上面的经济效益分析可以看出,种植苜蓿、燕麦草经济效益突出,而且最符合农村劳动力缺乏的现状。近5年的推广种植和产业实践,已经形成规模化效应,使当地一部分农民依靠种草走上了小康之路,成为榆中干旱地区和永登高寒山区脱贫致富走向小康社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切实成为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的重要产业之一。

(三)草产业是农业工作者干事创业的大平台。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农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干事创业、创新实践的大平台。几年来,我们探索、创新地总结出了“找准产业方向、规划产业布局、壮大产业规模、谋划产业经营、推广产业科技、提升产业质量、实现产业扶贫”的草产业发展路径,使草产业得到了发展、精准扶贫得到了实效,也使我们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真正成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草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2020年是兰州市脱贫攻坚战的最后时限,2019年永登、榆中两个县有9000多脱贫人口的任务,国家脱贫标准每人4000元。从以下草产业经济分析,草产业可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

以2018年草产业(仅燕麦草)直接效益为例分析。

1.土地流转收益:8万亩×50元=400万元

2.燕麦草生产雇工:170元/人/亩×8万亩=1360万元

仅此两项,脱贫农民收入达到1760万元,按1万脱贫人数计算,平均每人年收入1760元,占脱贫收入标准的44%。

五、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规模小,管理粗放。由于受农村土地现状的制约,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受限;由于牧草种植相对简约,造成经营管理粗放,品种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生产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牧草种植严重缺乏科学性,牧草播种、收割等机械缺乏,致使牧草不能适时种植和收割,严重影响草产品质量。

(三)产业化程度低。从事牧草种植、加工的龙头企业偏少,产业链短,市场分析、组织能力缺乏。产品层次低,导致产业化程度低。

(四)产业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偏弱。

六、对策及建议

我们的草产业才刚刚兴起,还处在爬坡过坎、涉水临渊的艰难创业时期,还面临着诸多困难,针对调研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

(一)确立草产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地位,加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政策扶持。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主导的县乡政府没有草产业的观念和认识,更没有列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基础的“法眼”。因此,有必要通过农业农村部门的行业政策引导政府重视并制定相应的草产业发展政策,奠定政策基础。

(二)壮大产业规模,加强企业管理。政府部门应积极鼓励、引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全力打造两个优质饲草种植基地,即榆中北部干旱山区饲草种植基地和永登县高寒二阴区饲草种植基地。力争在两到三年内,兰州市的饲草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三)加强科技创新,推广现代化机械设备,推动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兰州市的科技资源,实施“科技兴草”战略,加强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大力推广牧草种子根瘤菌包衣、平衡施肥、轮作间作等牧草栽培技术。推行“政府行为+科技人员+村级技术骨干”的技术推广新机制,用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他们搞好科技推广创造有利条件。

(四)加大草产业资金扶持力度。一是加大扶持、补贴财政预算额度;二是把扶持资金重点倾向于重视、应用草产业科技研发、推广的企业(公司、合作社等)、草产业公共服务企业(如牧草交易市场、种子扩繁生产企业)、产业引领作用突出企业等三类企业,最大程度地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作用,真正让扶持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