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精神,源于革命老区。20世纪30年代,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华池县南梁镇创建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孕育了伟大的南梁精神。“面向群众”是南梁精神的根基,“坚守信念”是南梁精神的核心,“顾全大局”是南梁精神的特质,“求实开拓”是南梁精神的精髓。为使南梁精神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更深入地开展,促进教育教学事业健康发展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作者对红色文化传承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一、南梁精神的传承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脉相承的
教育就是为了人民。一心一意为老百姓闹革命、谋利益,是南梁革命根据地成功的根源所在。毛泽东同志1943年为时任华池县县长的李培福同志题词“面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为人民服务,是党的一贯主张,时至今日,仍然很有现实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必须坚守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传承弘扬南梁精神,就是要把党的教育路线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去,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所坚守的教育事业就是为了人民,就是为了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教有所长,教人成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之才,这正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所在,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两者是高度一致的,也可以说,南梁精神的传承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脉相承的。
二、传承南梁精神,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要育人,就要讲传承,弘扬革命爱国主义精神,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南梁精神的过程,就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坚守信念”的品格和“求实开拓”的能力。教师信念坚定,才能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首先要强调老师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的共产主义和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只有教师“事事无小节,处处皆楷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会“润物细无声”。乱港事件中,为数不少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就给我们的教育工作一个警醒。人民教育必须为人民。只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坚守初心,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险考验面前气定神闲,在利益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开拓创新,就是不唯上,不唯书,不教条执行马列主义,这也是南梁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根本。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独创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观察事物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锻造他们假设和判断问题的科学探索能力,促使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成为高考指挥棒下的分数奴隶。
三、用好红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核心素养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传承南梁精神,讲好红色故事,把教学内容与红色文化紧密相连,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培养坚定信念的品格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也是完善核心素养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要利用好红色资源,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善于挖掘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红色故事,用红色基因去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社会责任、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用贴近现实、融合人格的文化理念熏陶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不能一味地被考试分数和陈旧机械的教育理念所裹挟和绑架,要培养社会有用之才,注重他们的能力提升和社会适应性培育,这才是符合人性的教育,也是核心素养所倡导的终极目的。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革命传承、红色元素,而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与南梁精神的坚守信念、求实开拓是息息相关的,只有把这些元素有机融合,才能发挥出课程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作者单位:庆阳市东方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