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实验稿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的课程目标,即三维目标。实验稿课程目标提出后,指导了十多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在其指导下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并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格局。就人教版教材而言,将普通高中课程内容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在这两大类课程中三维目标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和运用。但面对经济、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迅猛变化,实验稿课程标准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和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2017年教育部又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目标。所谓学科素养,“指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后,学生面对复杂现实问题情境或复杂学术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运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方法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 2017年版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目标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随着2017年版课程标准的颁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转为五大核心素养目标。与2003年实验稿课程目标相比,2017年版的课程目标更能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同时又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强调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的要求,由此可看出,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目标的转变,课程目标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下面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为例,笔者粗浅地谈谈自己对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这一课程目标转变的认识。
一、三维目标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中的体现
(一)知识与能力层面
要求学生识记“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及主要代表,主要代表人物各自的思想主张;掌握“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总结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层面
结合历史必修一与必修二所学内容,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列表归纳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异同;联系现实分析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
通过诸子百家思想的学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孔子、孟子、荀子民本思想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仁爱情怀;通过孔子思想对当今国内外影响的介绍,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核心素养目标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中的体现
(一)唯物史观素养目标在本课中的体现
通过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原因的分析,认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理以及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的原理。
(二)时空观念素养目标在本课中的体现
通过“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时间的介绍,让学生识记春秋战国的时间段,即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通过儒家思想在春秋创立、战国蔚然大宗的介绍,让学生记住春秋时期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为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三)史料实证素养目标在本课中的体现
笔者在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时,引用了赵克尧《战国“百家争鸣”初探》和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有“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中的一段史料;在分析孔子“仁”的思想时,引用了《论语·学而》《论语·里仁》《论语·八佾》中的一段史料;在分析诸子百家治国理念时,引用了刘晓燕《诸子百家的社会和谐主张》中的一段史料,通过大量史料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论从史出。
(四)历史解释素养目标在本课中的体现
在学习本课内容时,笔者首先对“百家争鸣”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其次,在本课内容讲授过程中一直在体现历史解释这一素养。
(五)家国情怀素养目标在本课中的体现
笔者通过诸子百家形成争芳斗艳局面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激发学生对祖国拥有博大而精深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孔子“仁”的思想,孟子“仁政”的思想,荀子“仁义”的思想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仁爱情怀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识;通过诸子百家互相批驳、诘难的同时,又相互吸收融合这一特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大度性。
三、新旧教材内容的比较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共三个子目录:“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其中,“‘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目,介绍“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主要流派及历史影响。“孔子和早期儒学”一目,分别介绍了春秋晚期的孔子和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道家和法家”一目,介绍了道家的代表人物春秋晚期的老子和战国时期庄子的思想主张及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新版的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在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涉及“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及其他各流派的思想。这节课共有四个子目录: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其中第三个子目录与第四个子目录涉及的内容与人教版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有共同的内容。但部编教材是按通史的时间脉络去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即先春秋,再战国。在“孔子和老子”这一子目录中,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在“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目中,介绍了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主张以及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通过新旧两个版本的教材的比较,可看出新版部编教材详略更明显,在诸子百家思想的介绍中,部编教材重在介绍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此外,部编教材是以通史体例呈现历史,而旧版人教版教材是以专题史呈现历史,跨度性、跳跃性强。总体来说,部编教材更能完整地呈现历史,让人对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和认识。
四、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比较
通过核心素养目标与三维目标在本课中的不同体现,笔者有以下粗浅的认识。
第一、核心素养目标更注重对学生品德的提升、人格的塑造和叙述历史能力的培养。
第二、核心素养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第三、核心素养目标更注重求真求实。
总之,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目标的转变,是一个质的飞跃,核心素养目标更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得到更好的凸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素养目标并不是对三维目标的否定,而是对三维目标的扬弃。“学科核心素养来自学科的三维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与整合,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是一个整体目标,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3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走进新课程丛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历史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8、110.
[7]王冬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全日制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之比较[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8]陈志刚、江田祥:以史料教学设计为例谈核心素养的达成.历史教学,2019年第3期。
(作者单位:会宁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