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明确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更大的人才规模、更优化的人才结构、更高的人才素质,“双一流建设”被赋予更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溯源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分析西方优秀教育观念,梳理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教育思想,结合时代现实背景,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的时代特色和价值。通过新时代创新型高校党组织,发挥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教育观的作用,引领高校进行双一流建设。
从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教育观的“九个坚持”当中,可以看出其继承并发展了历代领导人的教育观精华,是这些思想精粹的传承积淀与创新发展。因此,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教育观能保证双一流建设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一脉相承,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发展道路,描绘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蓝图。
一. 以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教育观探索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逻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教育观探索双一流大学建设是基于理论渊源、历史传承、现实回应需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融合。
(一)理论逻辑:以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教育观探索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理论渊源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的形成是国际国内两个背景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并非是无本之木,一蹴而就的,既有对经典的传承,又有对西方优秀成果的借鉴。深刻领会习近平思想,理清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教育观的理论渊源,有利于为运用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教育观探索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理论逻辑。
1.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教育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上阐明了教育的阶级性,认为教育受社会制约,由一定的生产关系及其所有制决定的特性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无论是资本主义抑或是社会主义教育观都会具有本阶级的属性。因此,社会主义教育观应该贯彻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服务,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教育观的“九个坚持”中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求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一方向继承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中的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原则,能够为双一流建设明确政治原则。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中的重要部分。马克思认为:教育应该从智育、体育、技术等方面进行考察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教育观也继承了这一思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将素质教育具体化,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最高理想。
2.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教育观借鉴了西方教育理论中的优秀成果
在长期教育发展探索中,美国社会形成了多种高等教育指导观念,其中一种就是高等教育轴心论,认为高等教育系统是社会的轴心机构。重视创新教育是西方教育观的重要而悠久的部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培养好批判性思维能够提高创新能力。而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便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把批判性思维培养根植于西方教育方式当中。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指出:“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培养会思考的公民和有能力的劳动者,进而维护民主社会都意义深远”。习近平总书记也曾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强调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且在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教育观中强调教育需培养“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全面型素质时代人才,而在新时代下,这同样离不开高创新水平的支撑。
(二)历史逻辑: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教育观发扬了党历代领导人的教育观精华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未来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指导中国教育事业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教育事业的面貌,也对中国高校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刻揭示了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了在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方针,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新时代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对高校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时代创新型基层党组织要求党组织在工作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创新,开展先进性工作。在工作内容上,必须使基层党建工作适应新形势新常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思路。
(一)坚持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从新时代创新型基层党组织角度探究高校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路径,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思想及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精髓,另一方面它又较好地结合目前党所在的时代背景,结合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对当前党内建设、国家发展要求,能够发挥党对国家高等教育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的作用,对党的领导、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助力我国高校向国际化、前沿化发展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说。面对国家的发展需求,高校创新型党组织可以带头创新,改革符合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制度、组织等,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学习、科研、教育积极性,盘活高校优质资源,助力高校向国际化、前沿化发展。
三、以新时代创新型基层党组织角度建设高校双一流大学的实践路径
(一)发挥新时代高校创新型党组织顶层设计作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作为党建工作的基石,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实稳固,才能发挥坚强战斗堡垒的作用。而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则更需要党发挥“三型党组织”尤其是“创新型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建设导向,以实事求是、勇于改革的精神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把党的领导切实贯彻到办学治校全过程,为双一流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二)新时代创新型党建工作引领高校双一流建设
新时代创新型党组织在改善传统组织设置的基础上,积极适应高校在双一流背景下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的改革和调整,推进教师党支部深入高校双一流建设下的科研、学术、学科教育等队伍,推进发展班级、社团、宿舍等单位学生党员,健全党组织的组织网络,促进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加强党对高校改革的适应能力、领导能力,使党建工作与双一流建设工作协同发展,实现有机统一。
(三)以新时代创新型党组织活动开展学生道德学风与师德师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对双一流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党组织有必要开展创新型活动保证优良学风,为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组织基础和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新时代创新型党组织活动推动学风建设。
四、结语
结合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与双一流事业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习近平新时代思想的领导作用,从顶层设计、党建工作、党组织活动、考评内容和方法这四方面切入,探究从新时代创新型党组织建设角度推动双一流发展的实践路径,让新时代创新型党组织推动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在推动大学制度创新的同时,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使其站在时代和世界的前沿。
基金项目:2019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建理论研究课题(2019DJ05Y);广东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2019年党建研究课题(2019BK143)。
参考文献
[1]孙春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奋力开创新时代教育工作新局面[J]. 求是. 2018(19):7-10.
[2]伏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糜海波,“三个塑造”:立德树人的价值诉求[J],理论导刊,2019.05.
[4]约翰·奈斯比特. 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面[M]. 1982.
[5]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 人民日报. 2014年12月30日.
[6]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新华社. 2017年10月27日.
[7]任青. 从国家发展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维度认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 623(05):12-14.
[8]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2018年5月2日.
(第一、第三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第二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