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理体系建设中提升智库效能对策探讨

2020-12-29 00:00:00李祯
发展 2020年4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通过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现状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在制度和政策范围之内,明确智库在治理体系中的角色担当,从而找到智库在治理结构中的功能定位,进而对智库效能提升和外部参与方式进行了探讨,最终达到发现公共治理盲点、破解公共治理难点、补齐制度短板,激发社会市场动力、降低制度执行成本,从而为实现治理现代化提供有效的思路建议。

一、智库在治理体系中充当的角色

治理体系是党和国家在治理过程中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而这些制度安排的目标就是通过建国七十多年来所形成的执政经验、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共同推进,进而形成适合现代化国家发展、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制度和方式。因此,智库在这个重大命题中就要在经验、理论、实践三个方面突出“智”的特色,为“治”的完善提供思想产品。

(一)制度设计的“探照灯”。“探照灯”就是要发挥智库的敏锐作用。摆脱“政府出题—智库研究—政府采纳”的闭环发展逻辑,改变完全有行政主导的研究模式。突出对新问题、新方向、新业态、新模式的关注程度,为党和国家捕捉国际、国内发生的新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自身发展所处的新阶段,开展长期的跟踪研究、理论研究、实践研究。

(二)制度体系的“黏合剂”。“黏合剂”就是发挥智库的贯通作用,就是要发现党和国家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项制度中不完善、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的问题,按照国家和社会双重的利益为根本,通过学理性研究、问题导向、决策需要三者的有机共通为导向。从而成为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体系的“纽带”,成为创新引领、地方需要、社会信任、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党委政府信得过并用上的智囊团。

(三)制度执行的“助力器”。智库既是现代化民主制度的产物,也是推动制度执行合理化的“助推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加速,这就使得原本不相关联的事物被赋予了瞬息万变的特点,“助力器”就是发挥智库客观、冷静、理性的作用,让原本隐蔽、复杂、杂乱的表面现象清晰化,通过对问题本身的还原和识别,摸清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为制度执行的可行性提供有价值的对策。

(四)制度效应的“传感器”。“传感器”就是发挥智库信息反馈的作用。要利用制度在企业、政府、社会团体三种主体之间产生的效果进行多方位、多时段、多范围、多数据的分析。通过制度效应的动态效果评价,为制度的修正、补充、细化提供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数据信息潜在价值的挖掘,为今后开展决策建言、政策阐释、话语体系构建奠定科学性、严谨性、预见性、有效性并存的信息基础。

二、 智库在治理结构上的定位

治理结构是治理组织内部制度与外部治理方式衔接的组织保障,是体系功能现实表达的路径。治理结构的优良程度是治理功能有效表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智库在治理结构中的设置不能脱离整体治理结构的变化而独立存在,要将自身的定位同国家整体治理的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还要通过定位之后功能的发挥有效助推治理结构改变,从而更加适应现代国家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的本质要求。

(一)在治理框架上,要注重各类智库的内部设置与外部联系,从而保证智库效能最优化的同时,与党委、政府、社会、市场等各类治理主体形成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治理结构。目前,各类智库的组织运营形式都是主要分为管理和研究两大类部分,而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智库成果的宣传、合同的洽谈、雇员的薪资待遇和绩效奖励、大型学术活动的安排、研究人员晋升的标准制定以及其他一些日常性工作。因此,管理部门的合理设置可以为智库治理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同时,我国智库按照体制内外的标准进行划分,主要分为组织内部设立的“内脑”政策研究机构和法律上具有独立法人的“外脑”研究机构,这两部分构成了我国名义上的智库体系,通过探索和构建体制内外两种研究机构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新方式,将会为治理体系中智库体系的地位形成组织保障。

(二)在治理结构上,要注重对其他治理组织的整体性把握,从而形成智库组织与各类治理组织协同发展的根本目的。智库组织的建设目的是服务地方发展、服务决策需要、服务社会大众,这种设置的目的很有可能使智库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变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目前部分地区出现“库”多“智”少的现象,就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本地区、本行业、本领域的基本现实状况和现实需要。因此,智库组织既要注重对组织本身内部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进行精准的设置,同时,还要从本地区、本领域所具有的现实状况来进行组织建设,即要充分考虑智库不能搞大规模、重复性的建设,使治理结构中智库组织的存在变得“冗长繁余”。智库组织的建设应注重“恰到好处”,即把握好当前智库现实需要、智库自身能力、智库数量控制三者之间的有效均衡。

(三)在地方布局上,要注重地方功能和国家治理有效融合。我国目前面对的最大矛盾就是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因此针对发展不充分地区的智库建设思路要以务实、管用为主要衡量标准,而针对较发达的区域要以引领、创新为主要衡量标准,从而形成错峰发展,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同时,各个地区由于经费、人才、技术、开放程度不一样,导致智库建设程度不一样。因此,智库在发展程度上就不能要求均等化,但是可以考虑,智库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特别是国家高端智库在其他地区设置分院的方式,从而形成“国家视野,地方研究”的模式,进而带动地方智库能够全方位、多领域融入地方和国家的治理结构当中。

(四)在智库自身建设上,要注重区域差异和文化差异。中国地域辽阔,因此,智库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区域的发展条件不同,文化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公共服务投入不同形成特色鲜明的发展思路,例如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需要加强经济发展的地区,而这些地区的生态保护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一定的冲突,那么这些地区的智库在建设与研究思路上要加强对生态产业政策的研究,特别是加大对生态产业中技术、市场、人才、投资等各个方面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同时,我国是多元化的民族国家,而各个民族都具有不同的民族习俗、风貌,这就要求在自身建设上,要注重认清和识别区域特征和文化特色,在建设中要突出特色鲜明、具有本土风格的建设模式,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供“最大公约数”的治理思路和方案。

三、智库治理效能的提升

效能是组织功能确定之后,解决集和捐赠机制是增强智库活跃性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智库大多是官方和半官方智库,这些智库运营资金主要依靠财政供给,而财政供给最大的缺陷就在于资金数量由预算方式下达,数量有限且使用方式单一,不容易调动智库在治理体系中的积极性,因此,允许智库在现有政策范围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不仅可以加强智库同其他治理结构中的组织的合作程度,还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思想产品,从而丰富治理结构中各类组织的合作方式,确保治理结构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四、智库治理效能在治理能力中的转化

智库效能的体现需要在国家治理能力中得到有效的转化,否则就是失去任何价值的“空中楼阁”。因此,智库效能的转化需要在贴近决策、识别问题、合作共享、比较竞争中寻找效能向能力转化的路径。

(一)在决策中注重参与决策全过程。决策是治理过程的核心环节。在智库与决策部门之间,如果没有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就会造成决策部门和智库之间关注的问题的“错位”。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智库与决策部门的沟通,推进智库参与党政决策部门的调研,建立智库与实际部门的常态化合作。从程序性保障方面,要建立重大项目、重要政策、重点调研须有相关领域学者参加调研的制度安排,延长决策链条,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在决策过程中,要设置决策部门与智库学者共同撰写论证报告的环节,以便智库和决策部门的共振点“在一个频道上”,从而充分保障智库研究成果符合党委政府的需要。在决策结束后,要设立及时的执行反馈两项制度,即向决策部门和参与决策的智库部门反馈,使智库能够及时跟进、评价执行效果与政策效果的重合程度。以“智”辅政,使决策需要与智库研究紧密结合,为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学理支撑。

(二)在识别中注重提升其他组织治理效能。效能是衡量组织执行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党委政府随着经济高速的发展,社会流动性增强,所要面对的“盲区”问题越来越多,部分地方党委政府组织,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出现了不会干、不敢干、胡乱干的现象,这势必降低组织效能,进而会降低整个体系的治理效能。智库研究的重要职责就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实现治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替代行政化、指令化的经验性方法。对层出不穷的现实矛盾和困难做出科学分析、理性解答,做到“转知成智”。帮助组织找到顺应客观规律、顺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思路。

(三)在研究中注重资政成果共享。资政是智库的首要核心功能,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辅助决策,从而间接增强制度、政策的科学化、合理化、法治化,进而使执行力得到提升。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站、QQ、微信、微博等现代化的媒体传播工具,对大众进行政策的解读,增强大众对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认同感,从而降低社会治理成本。通过两个方面的共享,不仅提升了执行力,还使执行后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显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党政领导干部和普通大众,大部分人的精力、知识储备是有限的。因此,特别需要注意成果表述的简明化,要摒弃深奥难懂的学术性撰写方法。

(四)在发展中注重区域间交流。区域间的交流,从本质上来说是全面、系统的竞争和比较。因为在竞争和比较的环境之下,就会存在孰强孰弱的问题,在良性的制度环境下,会诱发弱者努力,强者更优的良治局面的出现。因此,竞争和比较往往是促进区域治理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正因为如此,智库在谋求本区域系统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同国家高端智库和地方智库进行交流,通过举办学术论坛、召开专家座谈会等方式,加快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也是智库“二轨”外交在地方化的具体体现。这样不仅可以开阔智库组织的研究视野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的能力,从而达到地方党委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根本目的。

本文系2018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YB13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世伟.专业智库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10月。

[2]柯银斌,吕晓莉.国外智库国际化案例研究(第一版)[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

[3]张述存等.地方高端智库建设研究(第一版)[M].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