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阳,刘敏,刘鹏,郎根强
膀胱癌属于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大数据显示,在危害人类健康全身恶性肿瘤中,男性膀胱癌发病率排在第7位,女性膀胱癌排在第10位之后[1]。临床研究显示,膀胱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15%~30%,多数患者死于癌症复发或癌细胞远处转移[2-3]。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取得快速的发展,寻找新的治疗方向是临床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细胞角蛋白(KRT)是一种中间丝,存在于许多上皮细胞或部分非上皮细胞。角蛋白7(keratin 7,KRT7)属于细胞角蛋白家族,可参与细胞间连接的形成,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4]。有研究显示,KRT7表达于导管上皮细胞和尿路上皮细胞、已分化的尿路上皮细胞,对肿瘤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5]。已有研究报道膀胱癌组织中KRT7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6]。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KRT7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预后的关系,旨在明确KRT7在膀胱癌中的作用及评估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4年6月—2017年4月上海长海医院虹口院区泌尿外科手术切除的100例膀胱癌患者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并选取相应的距病灶组织3 cm处100份癌旁组织为对照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35~77(55.87±10.86)岁;病程8~24(16.04±4.46)月。膀胱癌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肉眼可见的间歇性血尿[7]。按照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临床TNM分期[8]: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54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46例;按照WHO病理分级[9]:低度恶性倾向14例,高分化33例,低分化53例;有淋巴结转移63例,无淋巴结转移37例;病理类型为膀胱尿路上皮癌40例,膀胱鳞状上皮癌36例,膀胱腺癌24例;合并膀胱结石30例,合并排尿不畅26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直系亲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订临床研究协议书。
1.2 病例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患者术前未接受任何辅助性治疗;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能够接受术后随访;③患者为首次患膀胱癌。(2)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异常患者;②并发其他恶性肿瘤、有膀胱癌家族遗传史患者;③曾经接受过放化疗患者;④合并有其他泌尿系统疾病患者;⑤有吸烟、酗酒史。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1.3.1 KRT7表达水平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KRT7表达水平。标本经石蜡包埋后,采用RM2016型轮转式切片机(德国徕卡公司)连续切6片,厚度3~4 μm,编码并烘干(60℃,2 h)。采用苏木精浅染,自来水冲洗还蓝,烘干后经二甲苯脱蜡,依次用75%、85%、95%、无水乙醇进行梯度洗脱、脱水干燥,加入鼠抗人KRT7抗体(上海钰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抗,4℃冰箱过夜,磷酸盐缓冲液(PBS)冲洗3次,滴加羊抗鼠二抗(北京博尔西科技有限公司),25℃孵育24 h,用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苏木素复染。最后用中性树胶封固。SPCC-200型生物显微镜(东莞市谱标实验器材科技有限公司)下观察摄片。PBS代替一抗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实验结果由3位专业人员独立判断评定。KRT7表达于胞浆,阳性表达呈浅棕色或深棕色。根据细胞染色强度,阳性强度评分:样品无色记0分,浅黄色记1分,棕黄色记2分,棕褐色记3分。任意选择3个高倍(×200)光学显微镜下视野阳性细胞百分比进行计分,评分标准:<5%为0分,5%~25%为1分,26%~50%为2分,51%~75%为3分,>75%为4分。根据染色指数(SI,即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所占比例的评分乘积)大小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等级划分:0分为阴性(-),1~4分为弱阳性(+),5~8分为中度阳性(++),9~12分为强阳性(+++)。其中阴性记为KRT7阴性,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记为KRT7阳性。
1.3.2 随访情况:所有膀胱癌患者治疗后均接受常规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术后第1年每隔3个月患者入院复查1次,术后第2、3年,每隔6个月患者入院复查1次,并每2个月电话随访患者,记录膀胱癌患者复发、肿瘤转移及生存死亡情况。本次随访截止日期2020年4月。
2.1 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KRT7表达水平比较 膀胱癌组织KRT7阳性表达率为67.0%(67/100),低于癌旁组织的92.0%(92/100)(χ2=19.175,P=0.000),见图1。
2.2 膀胱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中KRT7表达水平比较 膀胱癌组织中KRT7表达水平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TNM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图1 膀胱癌旁组织和膀胱癌组织KRT7表达情况(HE染色,×200)
2.3 膀胱癌组织KRT7阳性、阴性表达患者生存率比较 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KRT7阳性膀胱癌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0.85个月,长于KRT7阴性膀胱癌患者(17.65个月),Log-rank检验值χ2=36.928,P=0.000,见图2。
2.4 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NM分期MIBC、有淋巴结转移、KRT7阴性是影响膀胱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见表2。
图2 膀胱癌组织KRT7不同表达水平患者生存率比较
表2 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膀胱癌以尿路上皮细胞癌最常见,占膀胱癌的90%以上。尽管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均有所提高,但膀胱癌的发病率仍然逐年增加,且趋于年轻化[10-12]。临床上大多数膀胱癌患者初诊时为非肌层浸润膀胱癌,在治疗过程中,癌症复发和癌细胞转移是影响膀胱癌预后的关键因素[13-14]。因此,为提高膀胱癌患者治愈率及生存率,及早监测膀胱癌术后病情是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
表1 KRT7表达水平在膀胱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比较 [例(%)]
角蛋白家族包括Ⅰ型和Ⅱ型角蛋白,是上皮细胞中间丝的构成蛋白,也是细胞骨架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细胞中起着结缔支持和保护的作用,参与癌症的发生发展[15-16]。在尿路上皮细胞癌变的过程中,角蛋白的表达通常较为保守。有研究显示,角蛋白19可介导尿路上皮细胞间质转化信号传导通路[17]。KRT7位于12号染色体上,编码469个氨基酸残基,表达于上皮组织分化期异型角蛋白链,胞质内的KRT7与其他辅助蛋白结合后,在维护上皮细胞的形态完整性上具有重要作用。KRT7属于小分子量角蛋白,在上皮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18]。已有文献显示,KRT7在宫颈上皮细胞中具有特异性表达[19]。KRT7能够调控DNA复制、细胞周期及基因表达等[20]。肿瘤的发生是正常染色体多重损伤后发生的结果,包括抑癌基因的失活、原癌基因的过度激活、DNA转录失常等,由此推论KRT7可能参与肿瘤发生的调节[21-23]。田向永等[6]研究发现,KRT7的水平随肿瘤分期及病理分级的增高而降低,表明KRT7低表达可能有较高的膀胱癌复发及转移。本研究发现,膀胱癌组织KRT7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提示KRT7可能与膀胱癌发生有关。膀胱癌主要按肿瘤浸润深度来分期,也是膀胱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其中肿瘤生长未达到肌层的表浅膀胱癌,占膀胱癌的75%~85%,而肌层浸润膀胱癌占15%~25%,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也是预后的重要指标,其中高分化的癌细胞分化良好,侵袭性不强;低分化的癌细胞分化差,侵袭性较强,患者预后也较差。本研究发现,KRT7与TNM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染色体活性,从而影响膀胱癌患者病情。本研究术后随访发现,KRT7阳性膀胱癌患者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KRT7阴性膀胱癌患者,TNM分期MIBC、有淋巴结转移、KRT7阴性是影响膀胱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KRT7阴性患者可能易发生肿瘤复发,对该部分患者在治疗和术后恢复中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综上所述,KRT7在膀胱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与患者TNM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望成为膀胱癌预后的监测指标,KRT7阴性表达者、TNM分期为MIBC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在临床治疗时应更多注意患者的病情。但KRT7参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徐长阳: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论文撰写;刘敏:提出研究思路,分析试验数据,论文审核;刘鹏:实施研究过程,资料搜集整理,论文修改;郎根强:进行统计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