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建,马向红,陈 威
(河南省上蔡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河南 上蔡 463800)
禽痘(FP)是鸡、火鸡和其他禽鸟传播缓慢的一种病毒病,特点是引起头、颈、腿、脚等无羽毛部位的皮肤病变,或者在嘴、上消化道和呼吸道出现白喉病变。典型的皮肤病变可作为初诊依据,通过病变部位染色的切片或刮片中的胞浆内包涵体检查而进一步确诊。通过疫苗免疫是防控本病的关键措施。
发病家禽中,禽痘主要发生于鸡和火鸡。其他禽鸟,如鸽子、金丝雀、鹦鹉时常感染,许多野生禽鸟也偶见发病。或许所有禽鸟都易感。除新孵化的幼禽外,各日龄禽均可感染痘病,并且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
禽痘病毒为痘病毒科痘病毒属的DNA病毒,许多毒株以公认的自然感染的物种名字命名。各种痘病毒株之间的关系密切,然而,多数病毒株的宿主特异性强。在一些病例中,接触一种痘病毒,机体会产生对本病毒以及本属其他多种痘病毒的免疫力。可能所有的痘病毒株都是来源于同一病毒的宿主修饰性的变异毒株。各种株的禽痘病毒形态一致,传统的病毒分类依赖于禽鸟体内交叉保护试验,但这些在常规诊断中无法实际应用。DNA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已成功运用于毒株分类。痘病毒感染后的恢复期通常产生对后面接触的同一类病毒强烈持久的免疫力。在火鸡和鸡之间接种痘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痘病。然而,最近数次禽痘病的大暴发发生于免疫鸡群。病毒存在于病灶和脱落的痂皮中,痘病毒可抵抗各种环境因素并在环境中存活数月。大多数痘病毒刺激感染上皮形成包涵体(博林格氏小体),细胞质包涵体包括原生小体(包柔氏包涵体)。细胞质包涵体相当大,在显微镜下容易识别。
在皮肤上形成含病毒的结痂脱落于环境中,病毒在环境中持续存在,通过皮肤轻微擦伤感染易感禽鸟。通过同类相食发病禽鸟的机械传播是某些痘病大暴发的关键因素。吸入含病毒的雾化的羽毛和结痂屑引起呼吸道感染。某些蚊子以及一些吸血节肢动物可以将病毒从感染禽鸟传播给易感禽鸟。蚊子传播病毒长达数周,蚊子传播的发病可以引起病毒的快速散播。通过人工授精,将病毒从雄火鸡传播至雌火鸡,引起痘病毒感染。
在家禽中,发病是渐进的过程,禽群出现大量明显的皮肤病之前检测不到病毒。疾病传播缓慢,严重暴发可持续数周。火鸡痘病毒感染比禽痘病毒感染进程更缓慢。金丝雀呈全身感染且死亡率高。症状随两种痘病的交叉形式而变化。皮肤型:这种形式在多数痘病中占主导,禽鸟无明显症状表现,增重轻微到中度下降,产蛋量暂时下降,群体精神差。当无合并症时,死亡率低。白喉型: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白喉样病变引起呼吸困难或食欲不振。鼻腔或结膜病变导致鼻腔和眼出现分泌物。死亡率较低至中等,通常由于窒息、饥饿和脱水而死。
典型的皮肤病变可作为疾病的诊断依据。并可通过病变部位染色的切片或刮片中的胞浆内包涵体进一步确诊。在同种易感禽鸟可以复制出典型皮肤病变。多数病变物质在有伤口皮肤或空的毛囊处接种,5~7 d在接种部位产生典型痘痕。含病毒的病变物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产生痘痕,病变包括典型的胞质内包涵体。一些痘病毒株,尤其是火鸡痘病毒,在组织切片中无明显的包涵体。电镜可以辅助诊断。
可以通过对鸡、火鸡、鸽子、金丝雀和鹌鹑的免疫接种来预防痘病。通常在禽鸟4 周龄时完成免疫接种,如果必要可以在任何年龄实施免疫。小母鸡在开产前1~2 个月进行疫苗接种。鸡和鸽子通常在翅膀刺种,用带有两个开槽针的涂药器蘸取疫苗,刺人翅膀。火鸡可以通过翅膀接种,但病变可能从接种部位转移至头部。当禽鸟2~3 月龄时腿部穿刺接种也是推荐的接种方法。育种火鸡应再次免疫接种。目前鸽痘疫苗被广泛应用于鸡,可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禽痘疫苗使用。如果购买用于替代蛋鸡的鸡是在10周龄前进行初免的,应再次免疫。鸽痘疫苗若不合理使用会在鸽子引起严重反应。通常用禽痘疫苗给火鸡进行免疫接种。如果证实火鸡痘病毒、鹌鹑痘病毒、金丝雀痘病毒等毒株是致病病原时,可使用相应的商品化的疫苗。禽痘疫苗和鸽痘疫苗与以上毒株无交叉保护性,禽痘疫苗不能用来免疫鸽子。免疫接种会在接种部位产生轻微病变,应在接种后5~7 d大量检测禽鸟免疫病变的样本。火鸡痘疫苗接种造成的病变出现得比禽痘疫苗晚(接种后8~10 d)。大部分禽鸟应该有病变,否则需要再次进行免疫。除非周围出现痘病,肉鸡无须免疫。肉鸡一般在1 日龄进行温和的组织培养的痘疫苗皮下接种。该疫苗不产生可见的病变,但可能在接种后4~12 d,引起小部分鸡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卵内注入该疫苗可能增加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小鸡的数目。通过适当断喙和降低环境光强度来控制同类相啄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