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玲,季青洁,徐 恒,冷文飞,崔海涛,杨德钱
(1.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级本硕连读生,湖南 长沙 410208;2.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 垫江 408300)
蛇虫类药物具有良好的祛风止痉、破积逐瘀、通络止痛的功效。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先天体质虚弱、肝肾气血不足,易受风寒湿热之外邪侵袭而致病。或有已病者病程日久、缠绵难愈,以致痰瘀互结,经络阻滞、血脉不畅、肢节不利。冷文飞用蛇虫类药以祛风湿、通经络、破积逐瘀,治疗类风湿关节取得良好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以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免疫系统性疾病。以全身小关节肿胀、疼痛甚至变形为特点,具有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常伴有血清、类风湿因子及抗环胍氨酸抗体阳性及关节外器官受累,严重可引起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1],以骨关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黯黑色、关节疼痛麻木及指骨不可屈伸等为常见临床症状[2]。西医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内分泌、性激素、免疫系统、感染心理因素等有关[3]。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4]。其病因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可由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之邪,同时风寒湿热、痰浊、瘀血可自内而生,如阳虚内寒、阴虚生热、血虚生风、脾虚生湿,久为痰浊,气虚生瘀,风寒湿热、痰浊、淤血从内而生,痹阻经络,留滞关节,乃发尪痹。阳气偏盛或阴虚导致阳气相对偏亢,内有蕴热,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发病;或寒湿痹阻证久病不愈,郁而化热而成湿热痹阻证,或过用温燥之品,阳气偏亢,热邪内生而发病。《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将痹证分为湿热痹阻型、寒湿痹阻型、肾气虚寒型、肝肾阴虚型、瘀血痹阻型(简称瘀阻型)5种证型。
《太平圣惠方》有蛇虫类药物组成的方剂,如蚕娥散、天雄丸等,用乌梢蛇、白花蛇、全蝎、地龙等搜风通络止痛药。到清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叶天士提出虫蚁类可“飞者升,走者降”的理论依据,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认为痹病久则瘀血入络入骨,提倡用活血化瘀及蛇虫类药物以搜剔宣通经络关节,如全蝎、地龙、穿山甲、蜂房等类[6]。近代用蛇虫类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病例日渐增多。常用于治疗痰瘀互结型类风湿关节炎的蛇虫类药物主要有乌梢蛇、白花蛇、地龙、土鳖虫、全蝎、蜈蚣、僵蚕等。
乌梢蛇。为脊椎动物门游蛇科爬行动物乌风蛇除去内脏的干燥躯体。性甘、平,归肝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定惊等作用。主要运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尤善治偏风寒、游走不定者,可配伍羌活、秦艽等加强祛风湿、活血通络等功效。岳悦兵等[7]研究发现乌梢蛇祛风片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有显著效果。
白花蛇。属眼镜蛇科动物,是银环蛇的幼蛇或五步蛇的干燥尸体。性甘、温,味咸,有毒,归肝经。其具有祛风、通络、定惊止痉的功效,主治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白花蛇善走窜,能内走脏腑,外达肌表而透骨搜风,为治内外风之要药,治疗各种风湿痹证疗效佳,尤善治痹证日久之风湿顽痹,麻木、屈伸不利,以及中风口眼㖞斜,半身不遂,常与防风、羌活、当归等配伍,活血化瘀、通络效果更好,如《濒湖解集方》白花蛇酒。陈永久等[8]研究发现白花蛇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显著。
地龙。为参状环毛蚓,背暗异唇蚓,直隶环毛蚓和秉氏环毛蚓的干燥体。性寒、味咸,归肝、脾、膀胱经。功效为通络,清热定惊,平喘、利尿。主治风湿病。地龙善于活血化瘀以通利关节,适用于气血不畅、经络阻滞、血脉瘀阻、肢节挛拘。其善治肢体关节肿痛、麻木、屈伸不利等为主要症状的痹证,可配伍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药,如川乌、草乌、南星、没药等,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活络丹。崔杜君等[9]研究发现地龙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200例,显效152例,缓解2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90%。
土鳖虫。为中华地鳖、有冀地鳖和东方后蠊的雌虫干燥体。其性寒,味咸,有小毒,归心、肝、脾经;有逐瘀、破积、通络之功效;主治跌扑损伤、风湿筋骨痛等症,对关节屈伸不利甚至畸形有良好效果。叶天士善于运用虫类药的活血化瘀的作用,认为虫类动作迅速,应其形,虫类药药效善于攻窜流走,其有使“血无凝者,气可流通”之功用。于燕等[10]实验证明土鳖虫能调节血脂,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活血化瘀而不伤经络,祛邪而不伤正。杨耀芳等[11]研究发现土鳖虫较强的镇痛作用。
全蝎。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东亚钳蝎的干燥尸体。性平,味甘辛,有小毒,归肝经。有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治疗顽固性偏正头痛、风寒湿痹等症效果良好。单味研末吞服亦能奏效,若配蜈蚣、僵蚕,或在祛风湿方剂中加入全蝎,功效尤著。余晓芬[12]认为全蝎具有明显抗炎止痛效果。
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因感染白僵菌后发病致死的干燥虫体。其性平,味咸,归肝、肺两经。主要功效为祛风镇惊,化痰散结。主治痰瘀互结型痹证之风湿痹痛。朱良春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大多病程较长,病情缠绵,久治不愈,极易反复发作,一般祛风燥湿、清热、散寒通络止痛之药物只能缓解,不能治愈。此类痹证,具有“久痛多瘀、久痛入络”的特点,属于顽痹。同时阳气虚弱、气血虚弱等正气不足等,病邪盛则乘虚侵袭,气血为外邪所滞,瘀阻经脉,深入骨节,胶着缠绵不去,痰瘀相互胶着,凝涩不通,肿痛以作。肾主骨,久病及肾,久病入骨,因此朱老提出从肾治尪痹,以补益肝肾,以壮督阳治其本,搜风通络治其标,创制益肾蠲痹丸[13],治疗效果显著。